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都做出了貢獻.材料一 有人認為:秦始皇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你認為秦始皇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列舉兩點)材料二 在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歷程中,曾有許多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甚至還取代了某些中原王朝,他們入主中原后在統(tǒng)治策略上都迅速地被中原化.(2)第一個入主中原、統(tǒng)一中國的是哪個游牧民族?哪一項地方行政制度最能體現其管理國家的“中原化”?(3)滿族建立的清王朝為加強我國西藏的管轄做出了突出貢獻,依據史實,概括清朝管轄西藏的兩種方式.
材料一11世紀中期,印刷技術出現了重大突破,平民畢昇經過反復實驗,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的這一發(fā)明,是印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文明的傳播、交流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摘自中華書局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印刷技術出現重大突破的標志是什么?這一重大突破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二19世紀下半期,科學技術的突破,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也被應用于軍事領域、潛艇、飛機、坦克等新式武器的相繼問世,使戰(zhàn)爭擴展到海底和空中;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等新的通訊工具的出現,使戰(zhàn)爭可以在更大范圍展開,科學技術的成果這一人類智慧的結晶被用于軍事,預示著未來的戰(zhàn)爭更加殘酷。﹣摘自岳麓書社《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2)材料二中“19世紀下半期,科學技術的突破”被稱為什么?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對未來戰(zhàn)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1世紀是世界公認的海洋世紀.當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追尋國家興衰之道時,深深感到海洋對一個民族、國家的盛衰榮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材料一宋朝,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當然,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的基礎,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生產率.航海技術的改進﹣﹣其中包括指南針、帶有可調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時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fā)展.﹣﹣(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則哥倫布以后,有無數之哥倫布,繼達?伽馬之后,有無數之達?伽馬.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是鄭君之罪也!﹣﹣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材料三東?。ㄉ綎|?。┬蝿?,以威海、膠州為要口,于海軍屯泊尤宜.乃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而德因教案,曾以大隊鐵艦奪踞膠州灣,辟商埠,開鐵路,浸窺腹地.東省海防,遂無所藉手(借助,憑借)云.﹣﹣《清史稿》
26.(15分)(2016?煙臺)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發(fā)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經濟高度繁榮基礎上的延續(xù).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zhàn)的局面.那時經濟發(fā)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統(tǒng)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兩大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藝術家,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1)根據材料概括宋元時期科技發(fā)展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宋元時期在四大發(fā)明方面的成就.
材料一 孟子認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具備四種重要的德行,“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又之端也;禪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發(fā)展此“四端”,便會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摘編自《中國通史》(1)材料一中,孟子認為“大丈夫”應具備怎樣的道德規(guī)范?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孟子的政治理想.材料二 一位阿拉伯商人記述:兩宋時期,信用券被廣泛應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紙幣,極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換.中國商人把錢借給別人時會寫下借條,借債人則在紙條上用食指和中指畫押.他們主張以信接物,以義為利,市不二價,童叟無欺,不賣假貨,不賺黑錢,不會乘人之危而半利.---摘編自《新全球史》(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宋代商業(yè)繁榮的主要表現.
材料一:英國歷史年表(部分) 1688年 發(fā)動“光榮革命” 1689年 通過《權利法案》 1785年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投入使用 1825年 史蒂芬孫的蒸汽機車試車成功(1)該年表反映了英國哪兩大歷史事件?簡述這兩大歷史事件對世界的影響。
【順時而變的孫中山】孫中山的一生就是“不斷在挫折中修正自己”的一生。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他從一個“社會改良者”逐漸轉變?yōu)橐粋€“民主革命者”,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轉變。(1)分析促進孫中山從“社會改良者”逐漸轉變?yōu)橐粋€“民主革命者”的社會背景。
2016年,我國農業(yè)部發(fā)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yè)開發(fā)的指導意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如圖,寫出馬鈴薯傳入歐洲所經過的大洋,并指出馬鈴薯走向世界最初源于哪一歷史事件。(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根據相關鏈接,說說美國的做法對我國推進馬鈴薯產業(yè)開發(fā)有哪些啟發(fā)?!鞠嚓P鏈接】1939年美國出臺《市場推廣法案》,依據法案成立了國家馬鈴薯委員會,進行貿易立法和糾紛的解決;各州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種植不同用途的馬鈴薯;專門成立研究中心,進行新品種培育、深加工處理、化肥農藥使用量、節(jié)水等研究。
【古代篇】材料一春秋以前,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面對上述變化,商鞅在變法時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材料二元世祖即位之初就發(fā)布詔令:“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史·食貨志》(2)材料中的詔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國家的什么態(tài)度?元世祖為此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政府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得到了與會各國的認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l世紀時,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國叫做“絲之國”,古羅馬的貴族都以穿著中國絲綢為榮。他還說中國出產的鋼很硬,質地很好。17世紀以來,許多歐洲國家的宮廷和王公貴族更是竟相購藏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剎繡,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國定做,運回國內珍藏起來。
(1)圖1中的《南京條約》是哪次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的?(1分)這次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2分)(2)圖2中的中華民國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有人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其依據是什么?(2分)(3)圖3反映了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zhàn),終于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具有怎樣的國內意義?(2分)
材料一 有學者指出,蘇聯(lián)模式具有雙重收應。蘇聯(lián)模式對于于蘇聯(lián)迅速實現工業(yè)化和國防現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國民經濟結構保持平衡、國民經濟整體持續(xù)增長方面卻顯得乏力……材料二: 1928~1940年,蘇聯(lián)國防工業(yè)總產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長率高達39%,1938年與1930年相比,步、機槍的產量增長了8倍,火炮產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輛,兩年后增加到3000輛;到1937年底,蘇軍擁有各類坦克1.5萬輛。1936年蘇軍擁有飛機6672架,是1928年的4倍?!陨喜牧暇幾詣⒆诰w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蘇軍的技術裝備全部更新。蘇制重型HC-2坦克超過德國“虎式”坦克的威力?;鸺?“喀秋莎”)、強擊機等新型武器都有極大的發(fā)展。1949年,蘇聯(lián)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后,美、蘇兩國核軍備競賽進一步升級。到70年代初,美、蘇戰(zhàn)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幾浴?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教師教學用書(1)據材料一,指出蘇聯(lián)國防現代化迅速實現的原因。(2分)
材料一 70多年前,蘇軍在這場戰(zhàn)役中,徹底擊碎了法西斯德國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成為德國東線走向滅亡的開始.材料二 羅斯福高度贊揚蘇聯(lián)軍隊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把發(fā)生在蘇聯(lián)的一次勝利的戰(zhàn)役稱為二戰(zhàn)的轉折點.斯大林也曾盛贊美英兩國一起完成的一次計劃周密、規(guī)模宏大的登陸戰(zhàn)役.材料三 我們將永遠不會將勝利分為自己的勝利和別人的勝利,我們將永遠記住盟友﹣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反希特勒聯(lián)盟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的反法西斯者的援助.﹣《普京紅場閱兵講話》
材料二 (它)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發(fā)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星辰代謝》材料三《新青年》喊出的最響亮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民主”和“科學”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對立物是專制,科學的對立物是愚昧和迷信,這正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的惡果.--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
對外政策是影響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宋元時期中外交往頻繁,海外貿易發(fā)達,請列出這一時期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或大都市的名稱。(2)乾隆帝在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談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反映出當時清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是什么?該政策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如圖所示通商口岸是在哪次戰(zhàn)爭后被迫開放的?這場戰(zhàn)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4)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這反映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趨勢是什么?2001年中國加入該組織,體現了我國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材料一 拿玻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qū)都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雖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坐立不安,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763至1914年這一時期是歐洲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全球主人的時期,在世界歷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歐洲的霸權不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帝國的形式——表現得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得很明顯?!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l)依據材料一,概括拿破侖的變革得到支持的原因。(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成為全球主人”的原因。(2分)
根據題干信息“漢代陵陽縣,晉為避杜皇后名諱改名廣陽,后又避隋煬帝名諱改名南陽”,由此判斷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有的“避諱”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避諱”的意思是在帝制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所以“陵陽”避杜皇后名(杜陵陽)諱改名廣陽,后又避隋煬帝名(楊廣)諱改名南陽,這種“避諱”,體現皇權至高無上,選項C符合題意;而選項ABD與“避諱”無關。因此只有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
材料一:五年間,全市重大基礎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國道通車里程達到570公里,省道由662公里增加到1240公里,新建4條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91公里;新建巴達鐵路并投入運行;開工建設巴中恩陽機場。——《五年砥礪奮進譜寫“五彩巴中”新篇章》材料二:自1995年我國實現與國際互聯(lián)網聯(lián)網以來,互聯(lián)網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2001年.,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也取得長足發(fā)展,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已從1999年的平均121人一臺提高到2002年的51人一臺?!ń贪娉踔袣v史教材
材料一:李鴻章說:“外國利器強兵,百倍中國,內則狎①處輦轂之下②,外則布滿江湖之間”,“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耶!”他認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久之患在西人?!薄独钗闹夜珪?明僚函稿》【注釋】①狎:輕慢,輕侮;擁擠。②輦轂之下:京都的代稱。③亟亟:急迫。材料二:“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边@段話出自康有為的《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歷史理解:即從歷史發(fā)展的視野中理解歷史的變化與延續(xù)、繼承與發(fā)展。對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進程、結果、性質及影響等,對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等,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tài)、波及、后果等的認識,都需要將其放在歷史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這樣才能對歷史作出正確、客觀、辯證的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外國“狎處輦轂之下”的罪行,并說出李鴻章認為“外國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一、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周朝分封的齊魯兩個諸候國大致都在今山東境內,而山東簡稱“魯”與以下各項中哪一項關系最密切( D?。〢.齊桓公“尊王攘夷”損害了周王的威信 B.齊國綜合實力遠遠弱于魯國 C.老子及其學說對后世影響巨大 D.孔子及其學說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 【解析】孔子是魯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所以山東簡稱 “魯”與D項最密切。A、B強調的是齊國,C與題意無關。故選D。2.以下歷史事件發(fā)生于公元前3世紀的是( B?。〢.商鞅變法 B.秦王贏政建立秦朝 C.張騫通西域 D.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21年為公元前3世紀后期。故選B。3.清朝前期,我國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康熙帝為此所做的努力是( C?。〢.統(tǒng)一蒙古草原 B.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 C.設置臺灣府 D.設置伊犁將軍 【解析】1684年,清康熙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C符合題意。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