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長調(diào)音樂的特點,加深對祖國音樂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意識。二、過程與方法目標:以歌曲為切入點,從演唱、欣賞入手,通過演唱、對比欣賞、討論、分析判斷等手段,讓學生了解中國“牧歌”的起源,感受長調(diào)民歌的音樂特點,從而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感受蒙古族長調(diào)的音樂特點——民族調(diào)式、大跳音程、悠長的旋律、自由的節(jié)奏特點。2、體會“7”對刻畫音樂形象,抒發(fā)情感的作用。3、感受“無伴奏合唱”傳達出的安靜中孕育波瀾壯闊的意境。
1、導入課題 師:現(xiàn)在老師為同學們播放一首很好聽又很熟悉的歌曲《愛我中華》,它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請同學們認真看大屏幕,邊聽邊想這首歌表現(xiàn)的是什么內(nèi)容。2、播放歌曲《愛我中華》 師:同學們,你們聽到這首歌表達的什么內(nèi)容呢? (學生回答) 師:是呀,正如歌詞中所講,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親如一家,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他們的歌舞風格也不同,我們曾經(jīng)學過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幾句嗎?(請幾位同學回答并演唱)
1、展示課件:古琴圖片,簡介古琴文化及相關(guān)知識。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jù)《史記》記載,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qū)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古琴最常用的定弦方法被稱之為“正調(diào)”,如果我們用唱名來說的話,應(yīng)是這樣:Sol、La、Do、Re、Mi、Sol、La。古琴采用的是獨特的記譜方法,稱作“減字譜”?!都t樓夢》中的賈寶玉看到林黛玉彈琴時用的譜子,驚呼“妹妹近日愈發(fā)長進了,看起天書來了”。這種“天書”發(fā)明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所謂“減字”,就是將古琴的演奏技法術(shù)語所用的字加以簡化,比如彈琴時右手的“勾、剔、抹、挑”,就變成了“勹、易、木、乚”;左手的“吟、猱、綽、注”,就變成了“亽、犭、丄、氵”;再加上弦數(shù)、徽位的提示,就形成了減字譜。
一、學習導入。讓同學們觀看關(guān)于古琴的演奏的視頻片段,并認真觀看彈奏者的指法,然后老師拿出古琴,為大家彈奏一段,會的同學可以要求與老師一起合作。二、了解古琴,介紹關(guān)于古琴的故事。1、號鐘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后來“號鐘”傳到齊恒公的手中。齊恒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yīng)。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鐘”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欣賞樂曲A部分1、初聽音樂(《窗花舞》鋼琴)——靜心聆聽。師:小朋友們的耳朵真是很聰明,我要獎勵給大家一段音樂,請你聽聽音樂表現(xiàn)了什么情緒?(歡快)聽出是用什么演奏的嗎?(鋼琴)2、二聽音樂(A1管弦)——用心辨聽。師:還是這段歡快的音樂,請聽什么發(fā)生變化了?讓你感覺情緒變得?(學生辯聽——管弦樂演奏——音色:更豐富情緒:更歡快)3、三聽音樂(A1)——教師律動《剪窗花》。師:這么歡快音樂到底是要表現(xiàn)什么呢?我用動作告訴你,請仔細看,我在干什么?(剪窗花、貼窗花)4、四聽音樂(A1)——學生律動(模仿剪、貼窗花)。(1)模仿、體驗。(2)律動表演。
《梅花引》是古代的詞牌名,“引”集歌體與詩體于一身,也是這類詩歌詩曲調(diào)的演化。歌詞中作者以擬人的手法,贊美了梅花的嬌艷,賦予了梅花少女的情懷,讓人們領(lǐng)略到青春的寶貴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抒發(fā)了梅花渴望知己,甘心為自己所愛的人犧牲奉獻的可貴精神。歌詞融合了古今詩人詠梅詩作的佳句,如歌詞第一句:“一枝梅花踏雪來,懸?guī)r上獨自開”,在立意上依托了毛澤東《詠梅卜算子》中的意蘊,突出了梅花高潔超逸的身姿?!笆栌皺M斜一樹梅花一斷魂,一片冰心等君來”則化用了宋代詩詞《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淡,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作者不是生搬硬套這些詩句,而是在一個嚴謹?shù)闹黝}之下,重新賦予這些詩詞新的含義,表現(xiàn)了歌曲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
音樂劇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節(jié)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fā)揮其潛能,并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統(tǒng)一體的藝術(shù)。劇情,表演,音樂,舞蹈是構(gòu)成音樂劇的四大要素。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頻率最高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qū)。我們常聽到的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qū)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敦垺肥且魳穭v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chuàng)作于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xù)巡回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該劇作曲家是英國安德魯.洛伊德.韋伯,其中一曲《記憶》,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設(shè)計意圖:通過模唱法教學,使學生在這部分的練習中基本掌握整首歌曲的旋律。)師:同學們出色地完成了前面的練習。大家試著填詞演唱歌曲。師:簡介歌曲:《紅河谷》是流傳在北方紅河一帶的民歌,它主要表現(xiàn)了移民北方紅河一帶的居民在這里墾荒種地、建設(shè)家園、發(fā)展城市,最終將野牛出沒的荒原變成了人們生活的家園。它回顧了人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用怎樣的速度來演唱這首歌曲?生:稍快或稍慢。師:兩種速度我們都來體驗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來演唱。生:談感受。師總結(jié):懷念、深情,講述了勞動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那種樸實無華、感情真摯而深沉的性格特點。所以,我們用稍慢的速度演唱這首歌曲時,建議用一個樂節(jié)吸氣的方法和圓潤、連貫的聲音演唱。師:下面用稍快的速度來演唱。同學們體會一下,歌曲的情緒表達又有什么變化?生:活潑歡快師總結(jié):活潑歡快、健康向上,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熱愛家鄉(xiāng)、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用稍快的速度演唱這首歌曲時,建議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設(shè)計意圖:通過這兩次對比,總結(jié)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來演唱,它所表達的音樂情緒也是有差異的。)
教學過程1、導入:欣賞樂曲《快樂的羅梭》。提間:有誰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它是我國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舞曲?這是我們在一年級的欣賞的彝族舞曲《快樂的羅梭》。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彝族樂曲《跳月歌》。2、初聽樂曲,體驗樂曲的情緒。(熱烈)3、介紹樂曲名稱: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山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稱“跳月”?!疤赂琛笔撬麄冏钕矏?、最普及的民間優(yōu)秀集體舞蹈之一。4、視唱樂曲主題:掌握5/4的節(jié)拍特點:體會樂曲的旋律特點。以加do、mi、sol為主要旋律音,沒有出現(xiàn)fa、xi兩個音:每一小節(jié)的最后兩拍都是由521組成。5、運用課堂樂器,演奏樂曲主題。6、再聽樂曲:在521處拍手。7、再聽樂曲: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出現(xiàn)了多少次?(14次)8、分段欣賞:①第一部分:主題出現(xiàn)幾次?每一次有什么變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②第二部分:主題出現(xiàn)幾次?音色有什么變化?③第三部分:主題出現(xiàn)幾次?速度有什么變化?9、欣賞舞蹈《跳月歌》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腳右側(cè)一步,左腳跟到右腳,右腳再右側(cè)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左腳左側(cè)一步,右腳跟到左腳,左腳再左側(cè)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學生兩排相對,方向可相對或相反,空中蹬腳兩拍,擊掌兩次。
教學過程一、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我在畫的是什么?(師板書楓葉,生:楓葉)真棒,一眼就認出來了。再看,這又是什么?(師板書國旗,生:……)對了,同學們的知識面很豐富,這是加拿大國旗。國旗的中央,是一片楓葉。 (播放PPT)在加拿大境內(nèi),有許多楓樹,到了秋天,深紅的,橘黃的,掛了滿樹、鋪了滿地,煞是好看。加拿大國旗上的楓葉,足以表達加拿大人對楓樹的喜愛。楓樹是加拿大的國樹,而加拿大也有著楓樹之國的美譽。 今天,我就要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加拿大,學唱一首加拿大民歌——《紅河谷》 二、新課教學(一)初聽歌曲,感受歌曲各音樂要素的特點1、師:請同學們在聽完以后告訴我,歌曲在情緒、速度、節(jié)拍、節(jié)奏、音高等音樂要素上有什么特點?(PPT出示單聲部譜例、師自彈自唱)(情緒:優(yōu)美的、抒情地、舒展地 速度:中速 音高:適中、1個八度) 2、弱起小節(jié) 師:歌曲還有什么特點?(稍頓,提示)歌曲是幾幾拍?(4/4、板書x x x x |)4/4拍的強弱規(guī)律是什么?(板書:強、弱、次強、弱)那這首歌曲開頭部分是從強拍開始還是從弱拍開始呢?(弱拍) 一般來說,歌曲多數(shù)是從強拍開始的,但也有部分歌曲是從弱拍或次強拍開始的,像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紅河谷》。這種從弱拍或次強拍開始的小節(jié)就叫做弱起小節(jié)(或稱為不完全小節(jié))。而弱起小節(jié)的歌(樂)曲的最后結(jié)束小節(jié)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數(shù)正好相當于一個完全小節(jié)。(帶著學生數(shù)一數(shù)驗證)
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作為文化的民歌也是浩如煙海。本單元就讓我們一起遨游民歌的海洋吧。二、新授1、民歌民歌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相傳去至今。民歌即人民之歌。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每一地域,每個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chǎn)生一類別人們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zhì)的宣泄。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huán),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1)中國民歌的特征A、始終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聯(lián)系;B、民歌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C、民歌形式簡明樸素、短小精悍,易于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2)中國民歌的體裁A、號子B、小調(diào)C、山歌(3)中國民歌的內(nèi)容A、反映生產(chǎn)勞動的B、反映愛情生活的C、反映日常生活的D、歌唱傳說故事的E、嬉游逗趣的
教學內(nèi)容1、認識:《哈卡·馬努馬努》。2、欣賞《哈卡·馬努馬努》,感受舞曲表達的音樂情緒。教學目標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能在欣賞《哈卡·馬努馬努》中,感知舞曲表現(xiàn)出的各種音樂情緒。2、學生能樂于參與欣賞、演唱、演奏、律動等活動,并且與同伴交流實踐后的感受和見解,分享學習過程3、通過音樂的欣賞以及學習和理解,希望能夠?qū)@種獨特的民族舞蹈有更多的掌握。二、過程與方法:學會用自主學習、體驗與合作學習等方式,在信息交流、聽、唱、奏、演等多種實踐活動中初步認識這一體裁及其音樂風格特點。三、知識與技能: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揮等方式表現(xiàn)舞曲《哈卡·馬努馬努》。教學重點欣賞《哈卡·馬努馬努》,感知舞曲所表達的音樂情緒。教學難點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現(xiàn)自己對音樂心情的體驗。教學準備一、教具準備:打擊樂器、多媒體設(shè)備、課件等。二、學生預習:自主查尋、收集關(guān)于“哈卡·馬努馬努”的資料信息。
教學目標:一、樂于以積極的態(tài)度體驗四川音樂的民族風格,喜愛四川的民族音樂。二、聆聽《采花》,能夠領(lǐng)會四川音樂的鮮明民族風格和它們的節(jié)奏特點。三、結(jié)合歌唱、欣賞活動,參與敲打節(jié)奏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教學過程:一、復習歌曲《金風吹來的時候》。二、欣賞樂曲《采花》。1、讓學生說說自己參與活動是什么樣子的。2、初步聆聽樂曲,說感受。3、再次分部分聆聽。4、舉行活動(1)采花將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學生開始分組討論,確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節(jié)。有的說要扮演童話故事的人物,有的說要扮演語文書中的故事,有的說要扮演動畫片中動物,有的說自己創(chuàng)編角色。(2)怎樣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學生用皺紋紙做衣服,把自己變成美人魚,有的學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裝扮成天使,有的做頭飾,有的做面具,各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體現(xiàn)了合作精神。
教學內(nèi)容:能富有感情地獨立演唱《老黑奴》這首歌曲,并能正確聽辨出歌曲的樂句結(jié)構(gòu)。認識作者福斯特。教學目標:能富有感情地獨立演唱《老黑奴》這首歌曲,并能正確聽辨出歌曲的樂句結(jié)構(gòu)。教學重點:辨出歌曲的樂句結(jié)構(gòu)。教學過程:1、聆聽范唱,提問學生這首歌曲要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演唱?2、聆聽第二遍前,提問你這首歌曲最想知道什么?3、介紹作者福斯特,介紹《老黑奴》。4、聆聽老師鋼琴彈奏曲,找出曲調(diào)中相同,相似和不同的樂句,從樂句的對比學習中,進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5、設(shè)問:你覺得哪一個樂句最難,為什么?4、5、6句的弱起小節(jié),以及第5句的休止符要準備唱準確。6、教師用鋼琴彈奏曲調(diào),學生嘗試歌詞演唱全曲。7、變化演唱的方式,調(diào)動演唱情緒。8、分組演唱,歌曲接龍游戲,請個別學生上臺表演。課后小結(jié):學生說這首歌曲唱起來感覺心情很沉重。
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你們知道戰(zhàn)國時期齊魯燕趙等國是現(xiàn)在我國的哪些省嗎?生: 包括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及蘇北徐州地區(qū)。2.師:今天,老師就帶領(lǐng)同學們進入齊魯燕趙支脈的音樂世界。二、新課教學1.欣賞《包楞調(diào)》 師:聆聽歌曲,說一說這首歌曲給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對歌曲的情緒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生:“包楞楞楞”這些襯詞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緒既開朗又活潑。 師:這是一首流行于山東成武縣一帶的民歌,因襯詞“包楞楞楞”而得名。2.欣賞《沂蒙山小調(diào)》 師:聆聽歌曲,請同學們?yōu)楦枨鷦澐謽肪?。生劃分? 請同學們邊聽音樂邊仔細觀察樂譜,找出旋律發(fā)展的規(guī)律。生思考聽辨后回答。 師:這條旋律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稱之為“魚咬尾”。魚咬尾是指前一樂句的結(jié)束音與下一樂句的第一個音相同,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或連鎖傳遞,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常見方法。3.欣賞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教師播放江蘇和河北兩個地區(qū)的民歌《孟姜女》的音響。師:不同地區(qū)的《孟姜女》有什么異同?生:河北民歌節(jié)奏密集,可以說是江蘇民歌基礎(chǔ)上加花形成的。三、課堂小結(jié)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能在欣賞、演唱《沂蒙山小調(diào)》中發(fā)現(xiàn)、認識“魚咬尾”這種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手法。在欣賞江蘇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后能說出他們的不同。熟悉了《包楞調(diào)》的旋律,了解了它的情緒。
教學內(nèi)容:1. 欣賞有關(guān)足球比賽的圖片。2. 學唱歌曲《拉起手》。3. 編創(chuàng)與表演。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用自信、有感染力的歌聲表現(xiàn)團結(jié)友愛、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用自制音源表現(xiàn)足球場上的熱烈氣氛,并對音源有一個新的認識,真正體會生活是音樂的源泉。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分辨二拍子及三拍子的音樂,感受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線。教學重、難點:1.學生們投入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歌曲《拉起手》。2.歌曲《拉起手》中切分節(jié)奏加跨小節(jié)連線的學習。教學準備:鋼琴、教學光盤、鈴鼓。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檢查學生們自學歌曲《拉起手》的學習情況。三、導入。1.提問:同學們,你們對拉起手這三個字的理解是什么?2.播放足球比賽的圖片,讓學生們感受足球場上比賽的激烈場面。
欣賞樂曲1. 初次聆聽音樂《跳月歌》,邊聽邊思考:音樂聲中,你來到了什么地方,見到了什么情景?生:音樂歡快、熱烈,使人聯(lián)想到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教師提問:你們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嗎?學生回答。教師介紹“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細人的一種歌舞形式。他們常常聚集在空曠的草坪上和樹林里舉行民族傳統(tǒng)舞會。參加舞會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樂器,邊演奏邊跳舞。在跳到興高采烈之時,還常常唱起跳月歌。據(jù)說“跳月歌”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呢。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fā)生了一場山火,大火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燙,打火的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后來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模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那笛子的聲音,意思是“快點來啊快點來!”三弦的聲音意思是:“前進!前進!”“打火!打火!”對這種舞蹈,阿細只簡單地說:“跳”?!疤赂琛笔菨h人看了以后給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傳開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讓我們再仔細聽一聽吧。
教學過程:1、導入:播放舒伯特的音樂。師:大家知道剛才的音樂是誰創(chuàng)作的嗎?(舒伯特)大家對這個人音樂家有多少了解呢?學生打著拍子進入課室。設(shè)計意圖:初步感受音樂。2、認識舒伯特: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維也納郊外的教師家庭。自幼隨父兄學習小題琴和鋼琴,少年時即顯示出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貧困中度過的,艱難的生活使他過早地逝世。然而,享年31歲的舒伯特,卻為人類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僅歌曲就有600余首,被稱為“歌曲大王”、“旋律大師”。他的歌曲《野玫瑰》《尊魚》、《小夜曲》、《菩提樹》、《搖籃曲》、《魔王》等,廣泛流傳,又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學生講講他們通過查找資料對舒伯特的設(shè)計意圖:認識,了解舒伯特。3、學習歌曲:聽全曲。師:歌曲的速度怎樣,給你怎樣的感覺?師:歌曲講述的是什么事情呢?師:這首歌曲作于1827年,是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第5首。套曲寫的是主人公被心上人和其他所有人遺棄,從而背井離鄉(xiāng),踏上茫茫旅途,成為一個孤獨的流浪者。套曲由24首歌曲組成。借旅途中所見的景物——郵站、凄涼的心境,是作者所處時代人民的生活的悲劇性映照?!镀刑針洹肥沁@部套曲中情緒較為明朗的一首,但是,歌中所表現(xiàn)的對過去生活的美好回憶與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鮮明對照,使得人們在歌曲明朗寧靜的基調(diào)中仍能感受到流浪者的悲哀和痛苦。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跟著伴奏把歌曲哼唱一次。
教學過程一、導入師: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常用的電聲樂器和電聲樂隊的組成形式,哪位同學能把這些知識幫助大家復習一下?二、小合奏《新年好》1. 師: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為豐富音響世界在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人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各種聲音,以使我們的音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制作的打擊樂以及為《新年好》編配的節(jié)奏音型。生:展示(學生邊唱邊敲擊)。2. 教師學生共同選出較好的自制樂器和適當?shù)陌樽嘈汀?. 教師左手在電子琴上演奏幾種不同效果的3/4拍自動伴奏音型,由學生選擇(確定1-2種)。4. 學生確定主旋律(右手)音色(2種)。5. 合奏《新年好》(加入學生打擊樂器共演奏2次)。今天我們要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感受電子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妙聽覺盛宴。三、學習樂曲《橄欖樹》1. 播放樂曲《橄欖樹》,思考問題:這首樂曲是什么樣的情緒?生:憂傷的、回憶的情感……2. 再次播放《橄欖樹》,思考問題:電聲樂隊在演奏旋律時選用了哪些樂器的音色?在演奏伴奏時選用了哪些音色?生:旋律部分選用大提琴、小提琴、雙簧管,伴奏部分選用了鋼琴、鈴鐺、架子鼓等音色。3. 《橄欖樹》創(chuàng)作背景:《橄欖樹》是臺灣故事片《歡顏》的主題歌,作于1971年。歌詞是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創(chuàng)作的,歌曲由臺灣著名歌手齊豫演唱,在港臺及內(nèi)地廣為流傳。
教材內(nèi)容: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根據(jù)第六單元“銀屏之聲”為教學內(nèi)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與其它類型的音樂相比,影視音樂與影視劇情密切聯(lián)系,易于理解,傳播途徑也比其他僅通過現(xiàn)場演出或錄音的音樂更為順暢。把“銀屏之聲”納入初一學生的音樂教材,使學生能夠結(jié)合所熟悉的電視劇,做到自主分析其中音樂的作用,從中感受音樂魅力,并進一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學目標:a、認知目標:了解什么是主題音樂,主題音樂的作用。b、能力目標:能夠?qū)Α缎囊缿佟贰ⅰ稘L滾長江東逝水》樂曲風格、演唱方式等做表格對比分析,從而總結(jié)出影視主題音樂的作用,并能由此引伸到音樂與姊妹藝術(shù)的關(guān)系。c、德育目標: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與視覺影像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美感和魅力。進一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和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主題音樂的功能及對主題歌曲內(nèi)涵的理解。難點:音樂與其它藝術(shù)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PPT全稱是PowerPoint,LFPPT為你提供免費PPT模板下載資源。讓你10秒輕松搞定幻燈片制作,打造?顏值的豐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