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1、讓學生能夠加入歌詞演唱歌曲。2、對歌曲的情緒進行把握,了解歌曲的音樂情緒。教學難點:歌曲中的切分節(jié)奏。教材分析:《卡林卡》,英文名《Kalinka》)是一首著名的俄羅斯民歌,是黑海一帶廣為流傳的為婚禮舞蹈伴唱的歌曲,因此這首歌既有舒緩的歌唱旋律,也有歡快熱烈的跳舞節(jié)奏,富有濃郁的哥薩克風格。在俄羅斯的民間詩歌和歌曲中,雪球花通常被用來比喻美麗的女性,雪球花和馬林花則是姑娘和小伙子愛情的象征。因為“雪球花”的俄文是“卡林卡”,所以這首《雪球花》也叫做《卡林卡》。這首歌曲熱烈歡快,充分表現(xiàn)了小伙子對愛情的渴望。
故事介紹:在中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橋結(jié)拜為兄弟,后同到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后,英臺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jīng)師母指點,帶上英臺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后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臺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臺執(zhí)意下轎,哭拜亡靈,此時雷鳴電閃,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翩翩飛舞。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優(yōu)美的歌曲《化蝶》。
(一).復習歌曲《陽關三疊》。采用齊唱、接唱、小組唱等方式復習歌曲《陽關三疊》。(二).創(chuàng)編音樂情景劇。1.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創(chuàng)編音樂情景劇“送友人”??梢砸龑W生先討論角色、劇情,然后進行劇本和臺詞創(chuàng)編,最后分角色表演。2.對于人數(shù)較多的教學班,教師也可以從班級中選出幾位“演員”表演給大家看。對學生觀眾可以做簡單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學在周圍做楊柳搖擺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學吹豎笛或演奏其他擅長的樂器作為聲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學哼鳴《陽關三疊》的旋律營造某種氛圍……(三).欣賞《楚商》。1.問:聽賞《楚商》,你們會有怎樣的感受?請用精練的詞語描述你的感受。2.播放錄音。3. 教師將學生回答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并總結(jié)這首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古代音樂風格──凝重、莊嚴、神圣、清虛等。
關于《哀郢》的創(chuàng)作背景。第一種說法是放逐思歸說。王逸、洪興祖持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推測此詩創(chuàng)作于頃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為文中屈原說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據(jù)明代黃文煥《楚辭聽直》認為屈原放逐是在頃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所以就是頃襄王十八年了。而據(jù)四川省科協(xié)的錢玉趾考證,約楚懷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漢北兩城市被秦軍攻占,屈原從放流九年的漢北逃歸郢都,立即被逐,東遷夏浦一帶后寫出《哀郢》。第二種說法是白起破郢說。這種說法以王夫之,郭沫若為代表。認為此詩作于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當時秦將白起率兵擊破郢都,頃襄王率殘兵退守陳城(今河南淮陽)。后來遷都到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到前223的被秦滅掉。
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xié)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愛情》)。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并首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yōu)榱颂剿鹘豁懸魳返拿褡寤?,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diào)為素材,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運用西洋協(xié)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xiàn)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并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學過程:1、組織教學。2、導入:由越劇《十八相送》(視頻)選段導入。3、作者簡介:閻肅,詞作家,劇作家,河北保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創(chuàng)作員。作有歌劇腳本《江姐》,京劇腳本《紅燈照》,歌詞《我愛祖國的藍天》《軍營男子漢》《北京的橋》《長城長》等。還曾為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撰寫主題歌歌詞。4、歌曲分析:《化蝶》是閻肅根據(jù)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何占豪與陳鋼所做)的呈示部主部主題(愛情主題)填詞而成的歌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囊魳肥歉鶕?jù)越劇曲調(diào)寫成,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5、結(jié)合視頻,欣賞歌曲《化蝶》,思考問題:①歌曲可以分為幾段?②每段陳述表達了什么?③各段在速度、力度和音色上有什么變化?學生欣賞、討論并發(fā)言,教師引導、歸納:①歌曲由三個相同的樂段連綴而成,每個樂段為四個樂句構(gòu)成一段體,歌曲的開頭有前奏(引子),中間有間奏(經(jīng)過句),實際上相當于一個樂段的三次反復
教學流程:引入:音樂《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課件展示樂從景觀(自動切換放映)。一、侗族簡介二、聆聽《蟬蟲歌》要完整地聆聽全歌,感受、體驗歌曲的基本情緒,并認識歌曲的體裁形式——混聲合唱。對這首合唱來說,還應引導學生知道它包括了哪些聲部及合唱中的領唱形式??梢砸龑W生唱一唱這首歌的兩段音樂素材,初步體驗歌曲的風格及襯詞的作用。復聽時要引導學生著重體驗、領會歌曲的民族風格及合唱所形成的藝術效果。三、樂曲分析《蟬蟲歌》的歌詞較短。從實質(zhì)上看,這種歌的襯詞要比歌詞重要的多。因為其襯詞部分才是歌的主體。通常,歌手們要憑借歌曲的優(yōu)美的旋律及令人遐想的和聲來展示自已動人的歌喉及高超的演唱技巧。這首歌采用了支聲性二聲部合唱的形式。歌曲的主旋律有時在第一聲部,有時又在第二聲部。因此,演唱者既要演唱主旋律,也要以和聲去伴合主旋律,從而表現(xiàn)蟬蟲在樹上鳴叫的情景。《蟬蟲歌》是一首女聲合唱。第一聲部由2—3人領唱。整個合唱的音色,給人以明亮、柔美、清雅的印象。
教學過程一、導入觀看非洲自然景觀視頻,引入非洲音樂話題。教師提問:畫面及音樂把我們帶到了世界上的哪個地方?學生活動:邊聽邊看邊想這段音樂是描寫世界上的哪個地方?教師講解:非洲地處赤道附近,熱帶氣候。這里獨特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才孕育出了千姿百態(tài)的音樂文化。你們想不想了解非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非洲,共同領略非洲的音樂文化。學生活動:聆聽教師講解“非洲音樂”。教師講解:非洲大陸,以撒哈拉沙漠為界,分為兩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稱為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稱為北非。北非的音樂,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幾乎可以說完全阿拉伯化了,人們通常將北非音樂歸于阿拉伯音樂,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少地區(qū)還完全保存著自己的傳統(tǒng)音樂,我們所說的非洲音樂通常指這些地區(qū)各種土著黑人的傳統(tǒng)音樂。二、學唱歌曲《豐多姆佛羅姆》1.教師播放歌曲《豐多姆佛羅姆》,提問:這首歌曲的情緒如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活動:完整地欣賞,思考樂曲的情緒和表達的思想感情。(抒情性的音樂情緒,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2.介紹作品。教師講解: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以生動的語言敘述了黑人戰(zhàn)斗的情境。
教學過程:一、聆聽《行街》1、導入師:讓我們來聽聽江南民間樂曲,看看這個美麗的地方的音樂給我們什么感受?2、初聽樂曲師:歌曲給你什么感覺?有什么特點?3、理解江南絲竹師:“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qū)的絲竹音樂,也是民間器樂形式的統(tǒng)稱,音樂柔美秀麗。4、復聽樂曲師:再來聽聽歌曲,說說絲竹的音色是怎樣的?5、演唱主題音樂6、再聽樂曲師:讓我們再來聽聽音樂,說說音樂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二、組織下課小結(jié):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江南的音樂?
教學過程:一、導入——劉禹錫《陋室銘》引入江南絲竹。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讀過劉禹錫的《陋室銘》。 同學:有。 師:那有誰能背誦給老師聽聽嗎? (學生背誦) 師:里面有一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崩锩娼z竹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 師:里面的“絲竹”可以說是不喜歡的聲音。其實絲竹是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之總稱,大多數(shù)的時候泛指音樂。 師:“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qū)的絲竹音樂,也是民間器樂形式的統(tǒng)稱,音樂柔美秀麗。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下江南八大絲竹樂曲之一的《行街》。二、欣賞《行街》。 師:這首曲子的音樂風格是什么? (生答) 師:行街是舊時隊伍在街上行進用的樂曲,所以樂曲風格豪放健朗,變化豐富,保留了民間鄉(xiāng)土氣息的特點。這首樂曲又叫《行街四合》,因為經(jīng)常用于婚嫁迎娶和節(jié)日廟會巡演而得名。全曲分為慢板和快板兩部分,慢板輕盈優(yōu)美,快板則熱烈歡快,且層層加快,把喜慶推上高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三、小結(jié) 中國民族音樂博大精深,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南北方音樂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不同風格的音樂將風土人情描述得淋漓盡致,感謝勞動人民的的聰明智慧,讓我們在音樂中就能領略各地的人文風采。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同學們今天的狀態(tài)真精神,希望你們表現(xiàn)的也會同樣精彩。)二、導入: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叫絲竹嗎?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钻P于絲竹的歌曲。師:你們聽出了這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嗎? 師:這是江南地區(qū)的一首歌曲,使用絲竹演奏的。 三、新課教學: (一)聆聽歌曲: 師:同學們,我們一同來聽,這首歌曲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情緒? 生:豪放健朗,變化豐富,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景象。師:在這首歌曲的演奏形式上大家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師:小結(jié),進行評價。 師:讓我們再次聆聽,同學們可以仔細聆聽這首歌曲的表演特色?(二)簡介歌曲這首《行街》,因為經(jīng)常用于婚嫁迎娶和節(jié)日廟會巡演而得名。全曲分為慢板和快板兩部分,慢板輕盈優(yōu)美,快板則熱烈歡快,且層層加快,把喜慶推上高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師:讓我們再來聽聽歌曲,看誰最能說出歌曲的音樂特點? (三)小結(jié): 歌曲以柔美秀麗的音樂風格,表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的美麗風貌。四、表演: (一)完整演唱歌曲: 師:同學們!你能帶著這種情感的變化來演唱,表現(xiàn)這首歌曲嗎?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yè),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2.邦國的主權在民。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绷夯萃鯁枺骸笆肽芤恢??”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绷夯萃鯁枺骸笆肽芘c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保ā睹献?#183;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不愿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比f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
3.結(jié)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故事發(fā)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并發(fā)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guī)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guī)戒律?!疤煜聼o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tài)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guī)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小結(jié):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么,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五、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么。一問:首先我有一個問題,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二問: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后?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結(jié)構(gòu)上就形成了前后呼應。三問:好,從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來看,2和13自然段相呼應,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應,那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更加嚴謹了,試問這兩段是否有呼應?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gòu)成了呼應。
二、作者簡介“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jié):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yǎng)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xiàn)實,優(yōu)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三,詩歌賞析: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師配樂朗誦。
太子丹見荊軻,一段長的談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秦貪得無厭,步步緊逼;二是為此采取或生劫或刺殺的兩種對策。荊軻許諾后,“恣荊軻所欲”,此時秦兵壓境,荊軻未行,原來要取樊將軍頭作信物。文章至此,掀起又一波瀾。荊軻說樊于期,首先挑起樊內(nèi)心仇恨,再指出已處絕境,最后提出獻首刺秦的計劃。這里,荊軻沉著精細,善于體察對方情緒,了解對方心理,指出報舊仇、雪恥辱的途徑。這段對話,在說明荊軻智慧特征的同時,又突出了樊于期的形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聲淚俱下;“此臣日夜切齒拊心”,痛恨仇雔,愿意赴死。加上“偏袒扼腕”的描寫,更加突出其來自心底的憤恨和怨怒,于是自刎,便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必然了。已得信物,且有準備,太子的促行,與荊軻的“待吾客與俱”,形成矛盾。荊軻的缺乏助手,應是刺秦的不利因素之一。
(五)是啊,誰不期望美夢成真呢?如果這個夢能實現(xiàn),該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盡自己的血汗后,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結(jié)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師朗讀9、10節(jié))問: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禮)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這里,詩人的心一陣陣發(fā)痛,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她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問: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詩人對這個社會懷著怎樣的感情?齊讀11節(jié),讀出詩人的憎恨之情。(六)艾青的回憶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在他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卻有著金子般美好心靈的大堰河。她勤勞,善良,寬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詩人的心中。詩人從回憶的大門走了出來,外面依然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依然是陰冷潮濕的牢房,但詩人卻有著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給大堰河由心靈而寫成的贊歌。(教師范讀12、13節(jié))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板書: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入題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頸聯(lián)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尾聯(lián)點明昭君之怨高潮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六、歸納寓意【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2、討論、歸納。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板書昭君----畫圖省識----漢元帝詩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一、對經(jīng)典藝術作品的解釋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正?,F(xiàn)象。對于有爭論的問題,我們應當本著有利于學生鑒賞的原則要善地加以解決。例如:①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根據(jù)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確定為不會晚于天寶三載(744)詩人離開長安以前。這自然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因此我們再據(jù)詩的內(nèi)容說它作于詩人身居長安之時,這樣講起來就比較方便。當然,也有可能比這更早,但目前尚無資料可以證明,不宜作這樣的假設。這個問題在“有關資料”中有進一步的說明,但只提供教師參考,不要講給學生聽。②詩中的“君”可能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說并通。為便于學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種說法;如采用后一種說法,則應作一番解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③詩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說法,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這樣來理解,對鑒賞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