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風車、圖形卡片、剪刀、膠水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課前播放《大風車》主題曲)小朋友,喜歡剛才聽到的歌嗎?那是少兒頻道《大風車》節(jié)目的主題曲。今天,老師不但給大家?guī)砹艘皇状箫L車的歌,還帶來了一個漂亮的大風車。(老師拿風車并讓它轉起來)想玩嗎?不過大家得自己做,能行嗎?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1、觀察比較誰來說說做風車都需要哪些材料?不錯,除了小棒、大頭針,還需要一張紙做風車的風葉,需要什么形狀的紙呢?你們說得很對,做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課件出示),正方形跟我們見過面了,是個老朋友了?;貞浺幌拢苏叫?,我們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教學內容:教科書91頁。教學目標: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發(fā)現數字簡單的排列規(guī)律。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推理能力。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教學重點:通過探索自己發(fā)現規(guī)律教學難點:會用“規(guī)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學過程:一、揭題:小朋友們,上節(jié)課我們不僅探索了有關圖形的規(guī)律,而且還探索了有關數字的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二、探索新知:1、學習例7。(1)小組合作學習例7,你們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2)學生小組活動。(3)匯報交流:第1組都是加1,第2組都是加2,第三組也是加2。2、學習例8。(1)小組合作學習例7,你們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2)學生小組活動。(3)匯報交流:第1組都是加5,第2組都是加3。三、完成做一做。四、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其他有規(guī)律的數字排列。五、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作業(yè)布置:
教材分析: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梢越Y合這種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景,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于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數學的功能。估算的策略是多樣化的,可以用連加,也可以用連減,還可以用加減混合,中間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教材上呈現了兩種估算策略,有一名學生用連減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約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約得30,從而判斷用剩下的錢買水杯還夠,兩步計算中都運用了估算。另一名學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約得70,再口算出大約還剩30元,從而得出買水杯還夠的結論,第一步計算運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確計算。由于每個個體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這兩種估算策略以外,還有一名學生提出問題:“還可以怎樣算呢?”提示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靈活采用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二、講授新課(一)看圖引入1、(課件)大家看這幅主體圖,圖上都有什么?還有什么?2、你能估計一下,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嗎?大概有多少盆黃花?多少盆紅花?你是怎么知道的?3、小結:我們數花的數量的時候,可以一盆一盆的數,也可以10盆10盆的數,還可以5盆5盆的數,怎樣方便怎樣數。今天我們開始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首先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板書課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2、教學例1。(1)整十數加整十數。教師:請同學們按要求擺小棒。(請一名學生到前面擺,其余學生在課桌上擺)左邊擺一捆小棒,每捆十根,表示紅花的盆數。右邊擺兩捆兩捆小棒,表示黃花的盆數。教師:一捆小棒表示多少?又擺兩捆小棒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求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樣列式?(10 + 20 )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口算的思考過程:① 10是幾個十?20是幾個十?
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學過程:一、自主探索筆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2、獨立列式:145×12=3、請學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圍。4、嘗試算出145×12的結果,并對照估算的情況,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合乎實際。5、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應說以下幾點:(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積的書寫位置怎樣;(3)最后算什么。6、師生共同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一般方法的過程。7、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檢驗自己運算的結果。二、鞏固練習1、課本49頁“做一做”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后,可能計算器自行檢驗。
教學目標:1、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2、使學生初步了解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學會整理簡單的數據,會看簡單的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會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3、使學生體驗解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發(fā)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4、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教學重點:繪制縱向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教學難點:根據統(tǒng)計圖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具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你們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國有多少人嗎?那你們知道自己所在的區(qū)有多少人嗎?下面我們一起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究新知:1、根據統(tǒng)計表,分別完成兩個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2、根據兩個條形統(tǒng)計圖你能發(fā)現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個統(tǒng)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么辦?在學習復式統(tǒng)計表時是怎么把兩個單式統(tǒng)計表合并的?
3學生探討結束后讓學生代表發(fā)言,總結歸納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系。學生代表可結合教具演示。教師問:我們是否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用較小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來檢驗)。4得到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電腦顯示)。教師問: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三角形的兩邊之差與第三邊有何關系呢?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下課繼續(xù)研究。5鞏固練習:為了營造更美的城市,許多城市加強了綠化建設。這些綠化地帶是不允許踩的。(電腦動畫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實踐問題)。他運用了我們學習過的什么知識?6(1)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由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然后電腦演示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長,以此來判斷步幅應有多大?)
2、互動交流,探究規(guī)律。 (1)、小組內交流討論: 讓每個同學說出自己的發(fā)現,說說自己的猜想,并討論郵政編碼中的數字是怎樣編排的。(師巡視,隨機參與討論。) (2)、全班展示交流: 師:那個小組愿意先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究結果? 生1:我們發(fā)現郵政編碼都是由6個數字組成的。…… 生2:我們發(fā)現前兩位數字表示省,如…… 生3:同一個省、市的郵政編碼前三位數字相同。比如……。 (讓學生充分發(fā)言)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互動交流——匯報展示”,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3、共同優(yōu)化,形成結論。 (1) 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說明郵政編碼的結構和組成: 師:我國郵政編碼的結構與含義采用“四級六位制”。編碼含義:郵政編碼的六位數字分別代表了省、市、郵政、縣市、投遞局四級單位。其中:前二位表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前三位表示郵區(qū);前四位表示縣(市);最后兩位表示投遞局(所)
課題十: 解決問題(一)教學內容:解決問題教學目標:1、會解決有關小數除法的簡單實際問題。2、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前面我們學習了小數除法的計算,那么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板書課題)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1、先獨立思考解答。2、小組內交流,可以先算什么?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說說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說說。三、鞏固練習1、“做一做”獨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說說不同的解題思路。2、完成P34 3師:你從此題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思考?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匯報分析過程。師小結,解答問題時要找準有直接關系的條件或信息。
3、教學例3(1)讀題理解題意后,提出“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組織學生討論,說說自己的理解)(2)引導學生將句子轉化為“嬰兒每分鐘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數是青少年每分鐘心跳次數的 ”。著重讓學生說說誰與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3)出示線段圖,學生討論交流,結合例2的解題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全班交流兩種解題方法。解法一:75+75× =75+60=135(次)解法二:75×(1+ )=75× =135(次)4、鞏固練習:P21“做一做”(列式后讓學生說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三、練習1、練習五第2、3題: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關鍵句子分析,找到誰與誰比,誰是表示單位“1”的量。2、練習五第3、4題:學生依據例題引導的解題方法,獨立完成3、4題。四、布置作業(yè)練習五第7、8、9、10題。
教學追記:本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而言較容易掌握,因而學生在學習中并沒有出現什么困難。教學中,我兩種方法并重,并讓學生理解兩種方法的殊途同歸之處。對于類型稍有不同的題目,如“做一做”第2題,以人數為比例進行分配的,我在教學時添加了一道例題,教學后再讓學生獨力完成第2題,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得較為輕松,也對這種類型題掌握得較扎實。4、整理和復習整理復習(1)復習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本章所學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題能力。復習重點: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化簡比。復習難點:正確計算分數除法。復習過程:一、復習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1、這一章我們學習了分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一下分數除法有幾種類型?(1)分數除以整數,例如 ÷5;(2)一個數除以分數,它又包括整數除以分數,例如20÷ ;和分數除以分數,例如÷ 。(3)做第52頁“整理和復習”的第2題。2、分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過程】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1.談話引入。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匯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guī)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2 根據下面4幅,你能判斷出哪個學校的女生人數最多嗎?(1) 如果甲校的學生總人數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2) 如果丙校男生與甲校的同樣多,那么丙校學生總人數有多少人?(3) 如果乙校的學生總人數與丙校的同樣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4) 如果丁校的男生與乙校的同樣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3 出示課件《中國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國國土面積占世界的百分比》統(tǒng)計圖和有關的數據。(1)中國人口約13億 (2)中國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請同學認真觀察統(tǒng)計圖和有關的數據,請你說說獲得了哪些信息?并提出我們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求:先在小組交流,然后派代表提出問題,并指定他組回答,其他同學當評委;如果回答正確,由的同學提問題,否則,由提問題的同學繼續(xù)提問。同組成員可幫助。)還有什么想法?3 出示西山村果園各種果樹種植面積情況,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數據制成扇形統(tǒng)計圖。
(2)圓錐的體積教學內容:第25~26頁,例2、例3及練習四的第3~8題。教學目的:1、 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3、 通過小組活動,實驗操作,巧妙設置探索障礙,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復習1、圓錐有什么特征?(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海濱小城》《海濱小城》是一篇寫景的美文。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分別描繪了海天遠景圖、海上日出圖、漁船歸來沙灘圖、小城庭院圖、小城公園圖、小城街道圖。作者正是用這一幅幅的畫面,抓住其中景物的特點,展現了海濱小城的美麗景色。本課在語言表達上也很有特點。作者運用“棕色、白色、灰色金黃色”等一系列表示顏色的詞語,寫出了海濱之美;以總起句的方式概括了小城庭院、公園、街道的特點。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學生帶入文字勾勒的畫面,從而了解課文寫了海濱小城的哪些景象,以及這些景色的特點,體會總起句的作用,進而積累語言,仿照課文練習表達。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加強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活動,加強對寫景狀物這一類文章特點的感悟,進一步學習抓住事物特點、按空間變換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1.認識本課“濱、鷗”等11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臂”,會寫“灰、漁”等13個生字,會寫“海濱、街道”等16個詞語。2.結合插圖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課文描寫的主要景物及其樣子。3.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關鍵語句,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段落的意思。4.體會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1.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海濱小城的美麗的場景及其特點,從中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2.教學難點:能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2課時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的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富有兒童情趣。文章結構分明,先總寫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再分別介紹了海水、海底生物、海島上的鳥三方面的內容,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海疆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本課在開篇的第一自然段就有了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圍繞“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這個關鍵句進行描述。課后習題的“選擇你喜歡的部分,向別人介紹西沙群島”“從下面的圖片選擇一幅圖,寫幾句話”等學習要求。目的在于讓學生借助關鍵句理解課文和一段話的意思,提升學生理解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1.會認“饒、優(yōu)”9個生字,會寫“優(yōu)、淺”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參”。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等詞語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是從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島上的鳥三個方面描寫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的。3.能選擇一幅圖,用幾句話描寫圖上的景觀。 1.教學重點:能通過理解詞句,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理解文中部分難句子。2.教學難點:掌握文中的寫作手法,嘗試運用到習作中。 2課時
《小蝌蚪找媽媽》是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最佳范例。課文中的動詞用得巧,增強了表達效果。課文3幅插圖,分別畫的是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內容,不僅生動地展現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而且有序地呈現出蝌蚪的變化過程: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不見了。插圖畫面色彩鮮艷,形象活潑生動,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10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小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樹立保護青蛙的意識。 1.教學重點: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2.教學難點:能按順序說清楚小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2課時
《小蝌蚪找媽媽》是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寓水的知識于趣味故事中的科學童話。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課文用詞準確、語言優(yōu)美、想象豐富,把知識性、科學性融于趣味性之中,文中多處運用短長句的方式寫出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擬人化的詞句增強了畫面感,充滿情趣。比如“有時候……有時候……”“落”“打”“飄”體現了用詞準確、嚴謹的特點。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相互啟發(fā),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 ·教學目標· 1.認識“曬、極”等15個生字,會寫“變、極”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沒”。掌握“天空、傍晚”等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單說說水的變化過程。3.了解氣候常識,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態(tài)。知道水的利與害。4.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人類的道理,樹立環(huán)保意識,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簡單說出水的變化過程,體會“落、打、飄”用詞的準確,并能仿照說句子。2.教學難點:了解氣候常識,知道汽、云、雨、冰雹和雪都是水的不同形態(tài)。知道水的利與害。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述植物傳播種子的詩歌,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富有韻律感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fā)學生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識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文插圖與詩句相配合,感受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課文插圖畫面鮮活、直觀、富有兒童情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輔助學生認識事物,理解重點詞句。 1.認識“植、如”等12個生字,會寫“法、如”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為”和“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4.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1.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2.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2課時
《場景歌》是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識字課文。這是一組數量詞歸類識字。把數量詞分類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圖畫之中,讓學生在感受美麗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認識事物,認識表示事物的漢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數量詞的表達方式。全文共五節(jié)。第一節(jié)是一幅大海風景圖。第二節(jié)是一幅山村田園風光圖。第三節(jié)是一幅公園景色圖。第四幅是少先隊員活動的場面。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認字,朗讀。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結合圖片和上下文,欣賞美麗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時認識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數量詞的表達方式。 1.認識“帆、艘”等10個生字,會寫“處、園”等10個生字。2.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場景展示的美麗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數量詞的不同的表達。3.選擇照片或圖畫,仿照課文,學習用數量詞表達生活中的事物。4.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教學重點:會認、會寫課文相關生字。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初步感受場景展示的美麗景色,了解不同事物量詞的不同表達。2.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學習用數量詞表達生活中的事物。 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