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萌發(fā)探索人體的興趣。 2、在觀察和操作中,初步了解皮膚的構(gòu)造和功能,提高觀察能力和觸覺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并使皮膚不受到損傷。 活動準備 1 幼兒已認識過人體的某些器官 2 操作材料:冷水、熱水、夾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絨毛玩具、木塊、放大鏡、印泥、白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1 幼兒互相找身上的皮膚,知道皮膚的重要性。 1)小朋友,你們覺得人體中什么器官最重要? 注:在幼兒已認識了人體一些器官的基礎上,我請幼兒自由發(fā)表意見:人體哪種器官最重要?其目的在于復習以前學過的有關(guān)人體器官的知識,同時也促使幼兒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促進幼兒的思維活動。 2)請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膚。(幼兒觀察議論,得出人的身體上每個地方都有皮膚。) 注:好奇心是幼兒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和學習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在幼兒看來,這是很好玩、有趣的一件事,它喚起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使幼兒能專心致志地去尋找、去觀察。 3)皮膚是我們?nèi)梭w最大的器官,那我們?nèi)绻麤]有皮膚會怎么樣? 注:如果我們沒有皮膚會怎么樣?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有的說:沒有皮膚,血都流出來了;有的說;沒有皮膚,我們會死的;有的說:沒有皮膚,人會變得很難看……他們善于思考、積極表達,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是非常難得的。 小結(jié):皮膚就象我們的外衣一樣,人身上不能沒有它。 2 通過觀察和操作,了解皮膚的構(gòu)造和功能。 1)請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感知溶解的特性。 難點:知道物體的溶化速度與水的溫度、物體的形狀大小等有關(guān)。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一只玻璃杯、鵝卵石。 2、幼兒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每組三種實驗材料,分別為面糖、砂糖、方糖;每組一盆溫開水、一盆涼開水。 3、袋裝果珍、泡騰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觀察引導,激發(fā)興趣。 ( 1)教師出示一顆鵝卵石,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么變化。 (2)請幼兒思考:鵝卵石在水中沒發(fā)生什么變化,那么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學習看地圖的一些簡單方法。 3、體驗合作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挑戰(zhàn)、自信與快樂。 活動提供:多種標記地圖 場地布置 人手一輛單車 活動過程:一、合作組隊——解讀不同標示的地圖并學習看地圖的一些簡單方法。 (1)交代任務 師:今天我們大二班小朋友要去完成一件既開心而又有挑戰(zhàn)的游戲。 那就是兩人一組去完成“單車取寶”。(出示單車取寶四個字并請幼兒念一念) 什么是單車取寶?(強調(diào)今天我們是騎車取寶) (假設:幼:寶貝在哪呢?或幼兒無聲教師引出) 過度:師:那我們?nèi)ツ睦锶氀剑?/p>
2、與溫室養(yǎng)花工人取得聯(lián)系。 過程 ①觀察大樹:讓幼兒仔細觀察冬天的樹是什么樣子?想一想,它們凍死了嗎?找一找樹上還留下了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芽苞、果實、種子等。 讓幼兒剝開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會變成什么? ②觀察小草:讓幼兒在草地上觀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樣了?想一想,小草凍死了嗎?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顏色的?根上長著什么? ③將樹枝、草根帶回活動室,將它們浸泡在水中。讓幼兒每天觀察它們的變化。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室內(nèi)外不同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活動準備:1、地球儀、手電筒各一個。2、白色和黑色卡紙制成的“白天先生”和“黑夜小姐”人手一個。3、 32K大小的黑卡紙每人一張、筆。 活動環(huán)節(jié): 一、念詩歌《我喜歡長長的夜》。(1)教師引導語:前幾天諸老師和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叫什么呢?你們覺得這首詩歌聽起來怎么樣?(2)幼兒用溫馨好聽的聲音來把詩歌念一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jù)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jù),確立了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1、通過觀察,幼兒能用較清楚的語句講述黃豆發(fā)芽所需的外部條件以及在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中生長的速度有何不同。2、通過一系列的觀察種植活動,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并記錄的能力。根據(jù)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于觀察黃豆在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中生長速度有何不同,討論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活動的難點是如何用較清晰的語句來說明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同時在本次活動中重點是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顒幽繕耍?、通過觀察,幼兒能用較清楚的語句講述黃豆發(fā)芽所需的外部條件以及在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中生長的速度有何不同。2、通過一系列的觀察種植活動,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并記錄的能力?;顒訙蕚洌?、知識準備:幼兒已經(jīng)認識了空氣,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月球上沒有空氣,萬物就不能生長。2、實驗準備:幼兒已經(jīng)初步觀察過在一般情況下黃豆的發(fā)芽情況;準備好在不同環(huán)境(水、沙、土)中已經(jīng)發(fā)芽的黃豆以供幼兒觀察?;顒恿鞒碳碍h(huán)節(jié):提出問題——進一步延伸問題——觀察討論——引出新問題、新實驗一、提出問題:1、師提出問題:小朋友,前一段時間我們進行了黃豆發(fā)芽的實驗,誰來告訴我,怎樣才能使黃豆發(fā)芽?你看到的黃豆是怎樣發(fā)芽的?先長什么?再長什么?顏色有些什么變化?
1.讓幼兒在認識圓的基礎上,通過做做、玩玩,讓幼兒知道圓形的物體會滾動。2.知道用輪子能省力。3.發(fā)展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净顒訙蕚洹?.室外:(1)裝有圓形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2)裝有除圓形以外的各種形狀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2.室內(nèi):各種形狀的小積木,幼兒人手一套;裝有書籍的箱子一只,圓形的輪子兩個,小推車一輛,大積木一塊,每組一只盒子(裝有橡皮泥、硬卡紙、彩色紙、剪刀、牙簽、膠水、蠟筆)。【活動過程】一、第一次嘗試:滾動圓形和其他形狀構(gòu)成的物體在室外供給幼兒裝有圓形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以及裝著除圓形以外的各種形狀輪胎的小三輪車、四輪車、小推車。教師:“這里有許多車子,我們一起來玩一玩、想一想,哪些車子的輪子會滾動?”二、第二次嘗試:圓形的東西會滾動1.在室內(nèi)供給每位幼兒各種形狀的積木玩。①你們的桌子上有什么形狀的積木?②請你推動各種積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③為什么圓形的積木輕輕一推會滾,而梯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的積木不會滾動呢?小結(jié):圓形的東西會滾動,因為它沒有角。
[活動目標]1、通過剪、折、粘訓練幼兒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思維敏捷力。 2、讓幼兒自主探索使紙站立的方法,激發(fā)其對紙?zhí)剿鞯挠? 3、培養(yǎng)同伴間的合作能力。[活動準備] 幻燈片、剪刀每人一把、雙面膠每組兩卷、紙簍五個、展臺一個、城堡模型一個、手工紙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幻燈片出示) 1、師:來,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 小紙片生來扁扁的,非常孤獨它好想像小雞一樣站起來,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問:小朋友小紙片想干什么呀?。ㄕ酒饋恚? (評析:利用幻燈片中的形象畫面,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
一、 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 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1)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jié):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欣賞大自然的圖片,感知大自然不同特點的美?! 〖寄苣繕耍耗苡米约合矚g的方式表達對不同自然美的感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及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了解大自然的豐富,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難點學習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大自然?! ≈饕谭▎l(fā)引導法、自學嘗試法 學習指導體驗探究法輔助指導法 教學資源教師:教材、課件?! W生:教材、自然風光片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意圖 教師學生
(1)我們比較鉛筆的長度,可以說這支鉛筆長些、那只鉛筆短些;如果我們比較兩名同學的身高,應該怎么說?(引導學生說出“高矮”)(板書:高矮)(2)(請兩位身高相差較大的同學站起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3)(請兩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學站起來)能不能一眼看出來,誰比較高,誰比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他們兩個誰比較高?(小組討論)(4)小組匯報(5)現(xiàn)在我們來玩一個排隊的游戲,四人小組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隊。(6)練習一 7、8、 4、小結(jié):今天我們學了比較長短、比較高矮的方法。其實除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種方法,我希望同學們多動動腦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學反思:在學習《長短、高矮》時,通過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比高矮,利用手邊的鉛筆、尺等來比長短,使學生理解長短、高矮是相比較而言的。這些事例是學生身邊的,學生看的見、有體驗、說的出來、易于理解的。因此,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能夠正確的加以運用。
教學難點:能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教學準備:計數(shù)器、小棒、投影片等。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景(投影出示)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著一個籃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媽媽采了14個,松鼠寶寶采了3個,然后就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學生看圖,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圖意編一個小故事,比一比,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1、指名編故事。2、有誰能提出有關(guān)的數(shù)學問題。(先同桌互相說,然后再指名說)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選擇性的板書:(1)一共有多少個松果?(2)松鼠媽媽比松鼠寶寶多采多少個?(3)松鼠寶寶比松鼠媽媽少采多少個松果?(4)松鼠寶寶還要采多少個才能和松鼠媽媽采的同樣多?3、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問:(1)要求一共有多少個松果?用什么方法計算?如何列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說一說你的理由?還有誰能說?(2)14+3=?你是怎樣算的?同桌互說算法,然后指名說。
六、教學反思 從這節(jié)課的實施情況看,課堂實施與原先的公開課教案是比較一致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兩點: 1、效果得益于“跳出”--跳出教材框框 剛開始備課和試教時,我打算充沛利用教材,根據(jù)教材上的內(nèi)容出示幻燈片讓同學說一說,但一節(jié)課下來顯得很單調(diào)、信息量很少,體現(xiàn)不出生活中數(shù)的味道。于是我開放教材,跳出教材的框框,課前安排一個“找生活中的數(shù)”實踐活動把同學放到社會生活之林中去,讓他們先找些“野食”吃。這樣,課前在準備過程當中積累的素材多了,同學的學習效益大大提高了。同學在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擷自身感興趣的“果子”,他們采來的“果子”是絢麗多姿的,然后回到課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豐富,起到“以一當數(shù)十”的作用。 這個“跳出”戰(zhàn)略,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科學“系統(tǒng)論”的理論。系統(tǒng)論認為:系統(tǒng)只有開放,不時吸收外界的信息,才干使自身“有序”。
教學目標:1、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2、培養(yǎng)學生看圖表的能力,初步滲透統(tǒng)計思想。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教學重、難點:熟練掌握計算方法并能夠進行正確的計算,能夠有效的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教學過程:一、基本練習1、口算10-38+49-1 9-88+215+38+77+55+6 3+911-19+68+86+78+6 9+82+93+102、()里應填什么數(shù)?(1)比9大2的數(shù)是(),比7多4的數(shù)是()。(2)寫出得數(shù)是13的四道算式?( )、()、( )、()(3)練習9+()=13 8+()=1512-()=2()+7=14()+()=12 ()+()=19二、指導練習練習二十一第4題(1)學生看書,弄清題目的意思。問:這題是什么意思?(2)分組討論,并派代表說一說。(3)教師板書,引導學生看統(tǒng)計表。指導學生看表:表的第一豎行畫有皮球、毽子、跳繩;第二豎行上面寫著“一班有”,下面的數(shù)就是一班有這三種體育用品的數(shù)量,即一班有7個皮球、5個毽子、4條跳繩;
二、認識半時1、掛圖出示鐘面:7時半、8時半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鐘,撥一撥這二個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你能發(fā)現(xiàn)這兩個鐘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2、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小結(jié),得出規(guī)律:鐘面上半時時,分針指著數(shù)字6,而時針總是指向兩個數(shù)字的中間。掛圖再出示二個鐘面上的表示的時刻,師:你說一說這兩個鐘面的時刻是多少3、認一認掛圖出示圖片(即書中第93面的做一做)師:請你說一說圖中的小朋友,幾時在干什么?4、掛圖出示7時、7時半師:請你們認真觀察,說一說這兩個鐘面上表示的時刻,看一看兩根指針的位置有什么不同?5、教師小結(jié)。三、練習反饋,激活思維1、請你在你的鐘上面撥一個你最喜歡的半點時刻,并說一說你為什么最喜歡這個時刻?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你們想去動物園嗎?今天我們就跟著亮亮和晶晶一起去動物園逛一逛,好不好?(打開課件,指出亮亮和晶晶,說他們手里還拿著漂亮的氣球,為下面的觀察作鋪墊)動物園里可真熱鬧,天上還有4只小鳥也在跟著湊熱鬧,注意觀察,你看到了什么?(飛走了1只小鳥)。二、探索新知1.減法的意義(1)認識減號原來有4只小鳥,飛走了1只,就是從4里面去掉1,“去掉”用什么符號表示?板書“-”,并讓學生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用減號表示的算式叫作減法算式。從4里面去掉1,就用減法計算。不僅這個用減法,只要是從一個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就要用減法計算。(2)寫算式用算式怎樣表示呢?4-1=3(只)“4”表示原來有4只小鳥,“1”表示飛走1只也就是去掉1,“3”表示還剩3只小鳥。去掉的數(shù)寫在減號后面,原來的數(shù)寫在減號前面,剩下的數(shù)寫在等號后面。這個算式就表示從4里面去掉1,還剩3.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初步掌握油畫棒和水彩相結(jié)合的畫法。難點: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后,能較自如地表現(xiàn)對煙花的感受。三.教學設計1、激趣(1)學生回憶過年過節(jié)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煙花的情景或者看到的漂亮的煙花。(2)出示煙花圖片,提問:你覺得煙花美嗎?為什么?你還見到過怎樣的煙花,請你來描述一下。(3)今天我們一起來描繪漂亮的煙花,揭示課題《五彩的煙花》。
3.讓學生討論并說說除了手之外,還可以用什么東西來印。三、布置作業(yè)1.團結(jié)協(xié)作;2.注意衛(wèi)生;3.比一比,哪一組印得最美麗。
1、利用色彩、粗細、疏密、節(jié)奏不同的點、線條及細小的形狀、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2、嘗試體驗下雨給人與動物帶來的不同感受。3、引導學生回憶下雨時的情景,感受人間親情、友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教學目標:1、在仔細觀察常用文具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設計造型新穎、色彩鮮艷的各種常用文具。2、引導學生運用橡皮泥表現(xiàn)各種文具的形象,提高學生立體表現(xiàn)能力。教學重點:打開學生積極、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發(fā)對文具造型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