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 以《時間的腳印》為題目有什么好處?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士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再讀課文,梳理結構】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這部分分三層。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號召人們進一步去大自然找尋時間的蹤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寶庫?!靖形蚓示渥印?.“狂風來了,洪水來了,冰河爬來了”。
能夠擔任我們學院的重點團隊之一的主要負責人,這讓我感到十分任重而道遠,畢竟是第一次帶領團隊參加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團隊組織得是否得當,工作分配是否合理,還有住食問題、安全問題等都是我們隊長要考慮的。因為怕自己無法勝任這個職位,自信心起初當然會受到一定的打擊。為了能夠讓這次的活動做到盡善盡美,在出發(fā)前,我對所有的隊員做了思想工作必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貢獻,在服務大眾的同時,培養(yǎng)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并且讓各個隊員做好準備工作和工作展望。準備工作如期進行,大家都有了大概的工作理念。自然地,充分的工作準備,不僅給予了我極大的自信心,而且還使工作順利地展開。
一、游戲活動激趣,認識對稱物體1、游戲“猜一猜”:課件依次出示“剪刀、掃帚、飛機、梳子”的一部分,分男、女生猜。2、認識對稱物體:1)師質疑:為什么女生猜得又快又準呢?2)小結:像這樣兩邊形狀、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就說它是對稱物體。(板書:對稱)二、猜想驗證新知,認識軸對稱圖形(一)初步感知對稱圖形1、將“剪刀、飛機、扇子”等對稱物體抽象出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形還是不是對稱的。2、師小結: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板書:圖形)(二)猜想驗證對稱圖形1、猜一猜:出示“梯形、平行四邊形、圓形、燕尾箭頭”等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師:這些平面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怎樣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
一、復習導入1、口答: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這兩個數相差多少?2、數數:10個10個地數,從10數到100; 1個1個地數,從91數到99; 問:99加1是多少?3、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著往后數嗎?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下面請你們觀察這幅圖。二、講授新課1、出示主題圖。(1)觀察這幅圖,說一說畫面上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情?(2)看著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問題?引導學生估算畫面上的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2、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3、教學例1。(1)數一數。每人數出10個小方塊,說說你是怎么數的?板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1、教學主題圖。(1)讓學生獨立觀察教材情境圖。思考問題:[1]這幅畫面是什么地方?[2]你發(fā)現(xiàn)了畫面中有什么活動內容?(按順序)(2)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自己觀察到了什么內容。你想到了什么?(3)各組代表匯報。(4)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數據。[1]這是某個校園里的活動情景圖。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教學大樓前面的兩樹之間都插著4面不同顏色的旗子,升旗臺上也飄著一面國旗。[2]運動場上每4人一組小朋友在跳繩。[3]籃球場上每5人一組準備打籃球比賽。[4]板報下面擺的花是每3盆擺一組,旁邊還有很多盆花。(5)根據上面的信息(條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大家在小組議一議。
一、 引題 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么樣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 幼兒探索并討論。 1、幼兒猜想并嘗試: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么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里的東西落下來有什么不一樣?” 3、幼兒交流:(1)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幼兒自由交流) (2)為什么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教師是課程的執(zhí)行者,要吃透主題精神,理解目標、框架,設計預設活動。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要觀察幼兒興趣、積極回應幼兒,師生共同生成主題。教師捕捉本班幼兒的熱點、需要和經驗生成各班特有的主題,在實施共同的主題時,各班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和經驗生成不同的小主題。每天自由活動時,幼兒總拿出不少玩具車玩,邊玩邊說“這是我吃麥當勞換來的,這是米老鼠車”;有的說“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坦克車”;還有一個小朋友對汽車特別感興趣,每天說“這是寶馬車,那是別克”。這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對車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加上孩子對車有濃厚的興趣,于是開始建構初步小汽車的主題網絡,網絡的建構依據是小班 幼兒的認知特點。幼兒比較關注外形特征等表面的問題,如馬路上常見車的名字、幾種特殊車的用途等,后來又根據實施情況對主題網絡進行修改,增設了坐車要用的“一卡通”,不同顏色的出租車名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1.【課件出示2:一只葫蘆】看,這是什么?對,一個葫蘆,它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葫蘆,它可是有故事的寶葫蘆。2.今天,我們來學習《(節(jié)選)》。學生齊讀課題“寶葫蘆的秘密”。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課前閱讀到的關于《寶葫蘆的秘密》的故事,談談自己對寶葫蘆的感知。今天,我們就和作家張?zhí)煲硪黄?,走進童話故事《寶葫蘆的秘密》,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板書: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2.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3】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說明性文章表達準確的這一特點,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首先,我們復習一下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詞語,【課件出示17】出示詞語:遲鈍不僅描繪隧道繁衍十噸公斤腦顱膨大敏捷樹棲開辟嶄新笨重談起鴿子毫不相關描繪末期形態(tài)各異前肢鳥翼師:這些詞語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們能用上這些詞語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嗎?【課件出示18】預設:(事實證明笨重的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師:我們接下來學習課文,跟著科學家走進恐龍的演變世界。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分幾個部分介紹巨人花園的?(三個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4.教師總結?!境鍪菊n件6】第一部分(1、2自然段):巨人回來前巨人花園可愛而快樂。第二部分(3-9自然段):巨人回來后驅趕孩童,花園充滿凄涼和沒有了生機。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發(fā)現(xiàn)原因后,巨人歡迎孩子,花園又充滿快樂。5.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境鍪菊n件7】(本文講的是巨人回來前巨人花園漂亮而快樂。巨人回來后驅趕孩童,花園充滿凄涼,沒有了生機。當弄清原因后,巨人歡迎孩子,花園又充滿快樂。)
通常購買同一品種的西瓜時,西瓜的質量越大,花費的錢越多,因此人們希望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們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勻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體積公式為V=43πR3(其中R為球的半徑),求:(1)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各是多少?(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多少?(3)買大西瓜合算還是買小西瓜合算?解析:(1)根據體積公式求出即可;(2)根據(1)中的結果得出即可;(3)求出兩體積的比即可.解:(1)西瓜瓤的體積是43π(R-d)3,整個西瓜的體積是43πR3;(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43π(R-d)343πR3=(R-d)3R3;(3)由(2)知,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R-d)3R3<1,故買大西瓜比買小西瓜合算.方法總結:本題能夠根據球的體積,得到兩個物體的體積比即為它們的半徑的立方比是解此題的關鍵.
【教學理念】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2.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能力,了解納米的有關知識和應用前景。3.激發(fā)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勇于大膽想象的科學精神。【教學流程】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板書課題)。2.以前聽說過“納米技術”嗎?你了解納米技術嗎?是怎么了解到的?預設:我通過預習課文了解到“納米技術”就是研究小小物質新奇特性的一門學問。預設:我是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什么是納米,什么是納米技術的。二、通讀課文,了解大意。1.檢查課文朗讀。出示課文中的科技術語和句子。先組內相互聽讀糾正,然后全班交流。詞語:除臭技術納米緩釋技術長度單位納米涂層碳納米管納米吸波材料探測雷達波。句子:納米技術就是研究并利用這些特性造福于人類的一門新學問。2.自由交流: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3.自學了課文后你有什么問題想問?
教學目標1.認識“浙簇”7個生字,會寫“浙羅”15個生字。正確讀寫“一簇杜鵑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3.理解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4.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重點難點1.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2.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教學準備教師搜集有關表現(xiàn)祖國大好山河的風景圖、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做成ppt課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覽過程示意圖,現(xiàn)場用展示臺予以展示呈現(xiàn)。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麗”。思考: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有哪些?【出示課件13】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艷”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qū)明亮艷麗的春色。)2.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引導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系,音韻節(jié)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境鍪菊n件14】預設:一個“迎”字,點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1)“時而……時而……”說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為溪流的寬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緩急不同。(2)作者巧妙地運用“寬、窄;緩、急;”兩對反義詞準確地表達溪流的形和聲。由于溪流緩急不一,聽到的流水聲也就各不相同,猶如在“時時變換調子”。
《海的女兒》介紹小人魚親自參加王子的婚禮,忍受身體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變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這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成功之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讀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點語句。我在教學中能夠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語言的魅力內涵。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過渡到感悟作者蘊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組討論階段,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認識上就更深一層次,對今后閱讀安徒生的作品幫助很大。不足之處:由于注重了寫作方法的學習,對朗讀的指導就比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
目標導學三: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明確:本文以記敘為主,穿插著議論、抒情。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發(fā)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又以“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設問作為記敘、議論的中心,接著用一個氣勢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精神風貌,從意志、品質、氣質、胸懷四個方面進行高度評價和贊美,為文章具體事例的敘述做了思想認識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鋪墊。第二部分,文章以記敘為主,具體敘述了三個典型事例,在敘述完每一個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議論、抒情。這些議論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第三部分,作者告訴人們要珍惜戰(zhàn)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沒有用單調枯燥的說教,而是用朋友的懇談來啟迪人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拓展延伸:收集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典型事跡的資料,準備舉辦演講會。
結束這節(jié)課,我心里很輕松,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感覺到:說明文很單調、枯燥不生動。而本節(jié)課學生與我配合得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幾幅畫面,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講的內容中,并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認為物候現(xiàn)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更多地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分清舉例說明的方法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在細讀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還重點品味第一段的生動語言,在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時,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導入,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兩點情況。
千百年來,南極這個亙古長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著自己冰肌玉骨、絕世無雙的美麗,一面以其層層冰嶂、酷冷奇寒的肅殺之氣凜然回絕了人類無數次好奇的拜訪。因為那里的天氣實在是太惡劣了。而近百年來,無數探索者在南極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yōu)槿祟惖倪M步事業(y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11年,兩位著名的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踏上了沖擊南極點的征程。這兩個人都想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英雄。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后,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最后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我想,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一定是暖暖的!“吱吱吱……”我又覺得渾身一震,主人的朋友B的短信又來了,我歡快地唱起了歌兒,提示主人接收短信:“請用1秒鐘忘記煩惱,用一分鐘想象快樂,用一小時與你喜歡的人度過,用一輩子關懷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然后用一個微笑來接收我傳遞給你的祝福,愿你永遠開心!”多么溫馨的短信,多么暖人的祝福,瞧,主人心里樂開了花……我,難道不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嗎?不是社會和諧的見證嗎?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來寫,生動地說明了手機的特點、用途,介紹了手機發(fā)展和改進過程,條理清楚,語言準確。文章恰當地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的說明方法,使讀者對說明的事物有鮮明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大亮點就是幽默詼諧、流暢自然的語言,頗引人注目。小作者以手機的口吻敘說生活中人與手機相處的點點滴滴,讀來不禁有身臨其境之感。結尾展望了手機發(fā)展的美好未來,給人以憧憬。
5.請你根據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明確: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目標導學三:賞析語言,領悟內涵文中有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鑒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1)文藝的創(chuàng)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明確: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著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xiàn)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xiàn)了內容也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chuàng)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2)作者著手創(chuàng)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