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淵明怎樣的讀書態(tài)度,請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明確:態(tài)度: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zhí)一點,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明確:駁論文。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
探究點三:作中心對稱圖形如圖,網(wǎng)格中有一個四邊形和兩個三角形.(1)請你畫出三個圖形關于點O的中心對稱圖形;(2)將(1)中畫出的圖形與原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圖形,請寫出這個整體圖形對稱軸的條數(shù);這個整體圖形至少旋轉多少度能與自身重合?解:(1)如圖所示;(2)這個整體圖形的對稱軸有4條;此圖形最少旋轉90°能與自身重合.三、板書設計1.中心對稱如果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旋轉180°,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么就說這兩個圖形關于這個點對稱或中心對稱.2.中心對稱圖形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點旋轉180°,如果旋轉后的圖形能與原來的圖形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中心對稱圖形.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結合圖形,多觀察,多歸納,體會識別中心對稱圖形的方法,理解中心對稱圖形的特征.
通常購買同一品種的西瓜時,西瓜的質量越大,花費的錢越多,因此人們希望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們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勻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體積公式為V=43πR3(其中R為球的半徑),求:(1)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各是多少?(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多少?(3)買大西瓜合算還是買小西瓜合算?解析:(1)根據(jù)體積公式求出即可;(2)根據(jù)(1)中的結果得出即可;(3)求出兩體積的比即可.解:(1)西瓜瓤的體積是43π(R-d)3,整個西瓜的體積是43πR3;(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43π(R-d)343πR3=(R-d)3R3;(3)由(2)知,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R-d)3R3<1,故買大西瓜比買小西瓜合算.方法總結:本題能夠根據(jù)球的體積,得到兩個物體的體積比即為它們的半徑的立方比是解此題的關鍵.
已知一水壩的橫斷面是梯形ABCD,下底BC長14m,斜坡AB的坡度為3∶3,另一腰CD與下底的夾角為45°,且長為46m,求它的上底的長(精確到0.1m,參考數(shù)據(jù):2≈1.414,3≈1.732).解析:過點A作AE⊥BC于E,過點D作DF⊥BC于F,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AE=DF的值,再根據(jù)坡度求出BE,最后根據(jù)EF=BC-BE-FC求出AD.解:過點A作AE⊥BC,過點D作DF⊥BC,垂足分別為E、F.∵CD與BC的夾角為45°,∴∠DCF=45°,∴∠CDF=45°.∵CD=46m,∴DF=CF=462=43(m),∴AE=DF=43m.∵斜坡AB的坡度為3∶3,∴tan∠ABE=AEBE=33=3,∴BE=4m.∵BC=14m,∴EF=BC-BE-CF=14-4-43=10-43(m).∵AD=EF,∴AD=10-43≈3.1(m).所以,它的上底的長約為3.1m.方法總結:考查對坡度的理解及梯形的性質的掌握情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添加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
一個不透明的袋子中裝有5個黑球和3個白球,這些球的大小、質地完全相同,隨機從袋子中摸出4個球,則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摸出的4個球中至少有一個是白球B.摸出的4個球中至少有一個是黑球C.摸出的4個球中至少有兩個是黑球D.摸出的4個球中至少有兩個是白球解析:∵袋子中只有3個白球,而有5個黑球,∴摸出的4個球可能都是黑球,因此選項A是不確定事件;摸出的4個球可能都是黑球,也可以3黑1白、2黑2白、1黑3白,不管哪種情況,至少有一個球是黑球,∴選項B是必然事件;摸出的4個球可能為1黑3白,∴選項C是不確定事件;摸出的4個球可能都是黑球或1白3黑,∴選項D是不確定事件.故選B.方法總結:事件類型的判斷首先要判斷該事件發(fā)生與否是不是確定的.若是確定的,再判斷其是必然發(fā)生的(必然事件),還是必然不發(fā)生的(不可能事件).若是不確定的,則該事件是不確定事件.
方法總結:本題考查了冪的乘方的逆用及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整體代入求解也比較關鍵.【類型三】 逆用冪的乘方結合方程思想求值已知221=8y+1,9y=3x-9,則代數(shù)式13x+12y的值為________.解析:由221=8y+1,9y=3x-9得221=23(y+1),32y=3x-9,則21=3(y+1),2y=x-9,解得x=21,y=6,故代數(shù)式13x+12y=7+3=10.故答案為10.方法總結:根據(jù)冪的乘方的逆運算進行轉化得到x和y的方程組,求出x、y,再計算代數(shù)式.三、板書設計1.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乘.即(am)n=amn(m,n都是正整數(shù)).2.冪的乘方的運用冪的乘方公式的探究方式和前節(jié)類似,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該優(yōu)勢展開教學,在探究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冪的乘方運算的感性認識,進而理解運算法則
解析:(1)根據(jù)表中信息,用優(yōu)等品頻數(shù)m除以抽取的籃球數(shù)n即可;(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優(yōu)等品頻率為0.94,0.95,0.93,0.94,0.94,穩(wěn)定在0.94左右,即可估計這批籃球優(yōu)等品的概率.解:(1)570600=0.95,744800=0.93,9401000=0.94,11281200=0.94,故表中依次填0.95,0.93,0.94,0.94; (2)這批籃球優(yōu)等品的概率估計值是0.94.三、板書設計1.頻率及其穩(wěn)定性:在大量重復試驗的情況下,事件的頻率會呈現(xiàn)穩(wěn)定性,即頻率會在一個常數(shù)附近擺動.隨著試驗次數(shù)的增加,擺動的幅度有越來越小的趨勢.2.用頻率估計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復實驗下,隨機事件A發(fā)生的頻率會穩(wěn)定到某一個常數(shù)p,于是,我們用p這個常數(shù)表示隨機事件A發(fā)生的概率,即P(A)=p.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頻率與概率的區(qū)別,體會到兩者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運用其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解析: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溫度.溫度最高應找到圖象的最高點所對應的x值,即15時,A對;溫度最低應找到圖象的最低點所對應的x值,即3時,B對;這天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的差應讓前面的兩個y值相減,即38-22=16(℃),C錯;從圖象看出,這天0~3時,15~24時溫度在下降,D對.故選C.方法總結:認真觀察圖象,弄清楚時間是自變量,溫度是因變量,然后由圖象上的點確定自變量及因變量的對應值.三、板書設計1.用曲線型圖象表示變量間關系2.從曲線型圖象中獲取變量信息圖象法能直觀形象地表示因變量隨自變量變化的變化趨勢,可通過圖象來研究變量的某些性質,這也是數(shù)形結合的優(yōu)點,但是它也存在感性觀察不夠準確,畫面局限性大的缺點.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回顧反思,將知識點串連起來,完成對該部分內容的完整認識和意義建構.這對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根據(jù)不同需要選擇恰當?shù)姆椒ū硎咀兞块g的關系,發(fā)展與深化思維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解析:根據(jù)“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可知∠EAD=∠CAB,故∠EAB=∠EAD+∠CAD+∠CAB=2∠CAB+10°=120°,即∠CAB=55°.然后在△ACB中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來求∠ACB的度數(shù).解:∵△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CAD+∠CAB=2∠CAB+10°=120°,∴∠C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方法總結:本題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綜合考查,解答問題時要將所求的角與已知角通過全等及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三、板書設計1.全等形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全等形;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線段相等.首先展示全等形的圖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從圖中總結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總結全等三角形的性質,通過練習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并滲透符號語言推理.通過實例熟悉運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解析:①以O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作弧交OA于D,交OB于C;②以O′為圓心,以同樣長(OC長)為半徑作弧,交O′B′于C′;③以C′為圓心,CD長為半徑作弧交前弧于D′;④過D′作射線O′A′,∠A′O′B′為所求.解:如下圖所示.【類型三】 利用尺規(guī)作角的和或差已知∠AOB,用尺規(guī)作圖法作∠A′O′B′,使∠A′O′B′=2∠AOB.解析:先作一個角等于∠AOB,再以這個角的一邊為邊在其外部作一個角等于∠AOB,那么圖中最大的角就是所求的角.解:作法:①作∠DO′B′=∠AOB;②在∠DO′B′的外部作∠A′O′D=∠AOB,∠A′O′B′就是所求的角(如下圖).三、板書設計1.尺規(guī)作圖2.用尺規(guī)作角本節(jié)課學習了有關尺規(guī)作圖的相關知識,課堂教學內容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解析:(1)根據(jù)圖象的縱坐標,可得比賽的路程.根據(jù)圖象的橫坐標,可得比賽的結果;(2)根據(jù)乙加速后行駛的路程除以加速后的時間,可得答案.解:(1)由縱坐標看出,這次龍舟賽的全程是1000米;由橫坐標看出,乙隊先到達終點;(2)由圖象看出,相遇是在乙加速后,加速后的路程是1000-400=600(米),加速后用的時間是3.8-2.2=1.6(分鐘),乙與甲相遇時乙的速度600÷1.6=375(米/分鐘).方法總結:解決雙圖象問題時,正確識別圖象,弄清楚兩圖象所代表的意義,從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明確實際意義.三、板書設計1.用折線型圖象表示變量間關系2.根據(jù)折線型圖象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經(jīng)歷一般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中得到關系式這一過程,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能力,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體驗生活中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感受數(shù)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興趣
A.20x-55≥350 B.20x+55≥350C.20x-55≤350 D.20x+55≤350解析:此題中的不等關系:現(xiàn)在已存有55元,計劃從現(xiàn)在起以后每個月節(jié)省20元.若此學生平板電腦至少需要350元.列出不等式20x+55≥350.故選B.方法總結:用不等式表示數(shù)量關系時,要找準題中表示不等關系的兩個量,并用代數(shù)式表示;正確理解題中的關鍵詞,如負數(shù)、非負數(shù)、正數(shù)、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過、至少、至多等的含義.三、板書設計1.不等式的概念2.列不等式(1)找準題目中不等關系的兩個量,并且用代數(shù)式表示;(2)正確理解題目中的關鍵詞語的確切含義;(3)用與題意符合的不等號將表示不等關系的兩個量的代數(shù)式連接起來;(4)要正確理解常見不等式基本語言的含義.本節(jié)課通過實際問題引入不等式,并用不等式表示數(shù)量關系.要注意常用的關鍵詞的含義:負數(shù)、非負數(shù)、正數(shù)、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過,這些關鍵詞中如果含有“不”“非”等文字,一般應包括“=”,這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類型二】 根據(jù)數(shù)軸求不等式的解關于x的不等式x-3<3+a2的解集在數(shù)軸上表示如圖所示,則a的值是()A.-3 B.-12 C.3 D.12解析:化簡不等式,得x<9+a2.由數(shù)軸上不等式的解集,得9+a=12,解得a=3,故選C.方法總結:本題考查了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得關于a的方程是解題關鍵.三、板書設計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用數(shù)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本節(jié)課學習不等式的解和解集,利用數(shù)軸表示不等式的解,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的應用,能夠直觀的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自己探究未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解:(1)∵AB、CD互相垂直平分,∴OC=OD,AO=OB,且AC=BC=AD=BD;(2)OE=OF,理由如下:在△AOC和△AOD中,∵AC=AD,OC=OD,AO=AO,∴△AOC≌△AOD(SSS),∴∠CAO=∠DAO.又∵OE⊥AC,OF⊥AD,∴OE=OF.方法總結:本題是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角平分線的性質的綜合,掌握它們的適用條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題的關鍵.三、板書設計1.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角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2.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在一個角的內部,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本節(jié)課由于采用了動手操作以及討論交流等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角以及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因而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掌握較好,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不足之處是少數(shù)學生在性質的運用上還存在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與作業(yè)中進一步的加強鞏固和訓練.
答:所有陰影部分的面積和是5050cm2.方法總結:首先應找出圖形中哪些部分發(fā)生了變化,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變化的,通過分析找到各部分的變化規(guī)律后直接利用規(guī)律求解.探尋規(guī)律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善用聯(lián)想來解決這類問題.三、板書設計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平方差公式的特點:能夠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項式必須是二項式,兩項都能寫成平方的形式,且符號相反.運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應注意每個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項式的次數(shù)和項數(shù),然后再確定公式.如果多項式是二項式,通常考慮應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項式中有公因式可提,應先提取公因式,而且還要“提”得徹底,最后應注意兩點:一是每個因式要化簡,二是分解因式時,每個因式都要分解徹底.
解:設另一個因式為2x2-mx-k3,∴(x-3)(2x2-mx-k3)=2x3-5x2-6x+k,2x3-mx2-k3x-6x2+3mx+k=2x3-5x2-6x+k,2x3-(m+6)x2-(k3-3m)x+k=2x3-5x2-6x+k,∴m+6=5,k3-3m=6,解得m=-1,k=9,∴k=9,∴另一個因式為2x2+x-3.方法總結:因為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互為逆運算,所以分解因式后的兩個因式的乘積一定等于原來的多項式.三、板書設計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多項式轉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因式分解.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運算.本課是通過對比整式乘法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聯(lián)系,通過對比學習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學時采用新課探究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興趣帶動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方法總結:作平移圖形時,找關鍵點的對應點是關鍵的一步.平移作圖的一般步驟為:①確定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先確定一組對應點;②確定圖形中的關鍵點;③利用第一組對應點和平移的性質確定圖中所有關鍵點的對應點;④按原圖形順序依次連接對應點,所得到的圖形即為平移后的圖形.三、板書設計1.平移的定義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平移.2.平移的性質一個圖形和它經(jīng)過平移所得的圖形中,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或在一條直線上)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或在一條直線上)且相等,對應角相等.3.簡單的平移作圖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生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圖形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得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
方法總結:垂徑定理雖是圓的知識,但也不是孤立的,它常和三角形等知識綜合來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把知識融會貫通,在解決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變式訓練:見《學練優(yōu)》本課時練習“課后鞏固提升”第2題【類型三】 動點問題如圖,⊙O的直徑為10cm,弦AB=8cm,P是弦AB上的一個動點,求OP的長度范圍.解析:當點P處于弦AB的端點時,OP最長,此時OP為半徑的長;當OP⊥AB時,OP最短,利用垂徑定理及勾股定理可求得此時OP的長.解:作直徑MN⊥弦AB,交AB于點D,由垂徑定理,得AD=DB=12AB=4cm.又∵⊙O的直徑為10cm,連接OA,∴OA=5cm.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OD=OA2-AD2=3cm.∵垂線段最短,半徑最長,∴OP的長度范圍是3cm≤OP≤5cm.方法總結:解題的關鍵是明確OP最長、最短時的情況,靈活利用垂徑定理求解.容易出錯的地方是不能確定最值時的情況.
(2)由題意可得-10x2+180x+400=1120,整理得x2-18x+72=0,解得x1=6,x2=12(舍去).所以,該產(chǎn)品的質量檔次為第6檔.方法總結: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要吃透題意,確定變量,建立函數(shù)模型.變式訓練:見《學練優(yōu)》本課時練習“課后鞏固提升”第8題三、板書設計二次函數(shù)1.二次函數(shù)的概念2.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二次函數(shù)是一種常見的函數(shù),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中變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數(shù)學模型.許多實際問題往往可以歸結為二次函數(shù)加以研究.本節(jié)課是學習二次函數(shù)的第一節(jié)課,通過實例引入二次函數(shù)的概念,并學習求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中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在教學中要重視二次函數(shù)概念的形成和建構,在概念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fā)到列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數(shù)思想去描述、研究變量之間變化規(guī)律的意義.
(3)若要滿足結論,則∠BFO=∠GFC,根據(jù)切線長定理得∠BFO=∠EFO,從而得到這三個角應是60°,然后結合已知的正方形的邊長,也是圓的直徑,利用30°的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進行計算.解:(1)FB=FE,PE=PA;(2)四邊形CDPF的周長為FC+CD+DP+PE+EF=FC+CD+DP+PA+BF=BF+FC+CD+DP+PA=BC+CD+DA=23×3=63;(3)假設存在點P,使BF·FG=CF·OF.∴BFOF=CFFG.∵cos∠OFB=BFOF,cos∠GFC=CFFG,∴∠OFB=∠GFC.∵∠OFB=∠OFE,∴∠OFE=∠OFB=∠GFC=60°,∴在Rt△OFB中,BF=OBtan∠OFB=OBtan60°=1.在Rt△GFC中,∵CG=CF·tan∠GFC=CF·tan60°=(23-1)×3=6-3,∴DG=CG-CD=6-33,∴DP=DG·tan∠PGD=DG·tan30°=23-3,∴AP=AD-DP=23-(23-3)=3.方法總結:由于存在性問題的結論有兩種可能,所以具有開放的特征,在假設存在性以后進行的推理或計算.一般思路是:假設存在——推理論證——得出結論.若能導出合理的結果,就做出“存在”的判斷,若導出矛盾,就做出“不存在”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