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故宮博物院》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故宮。本文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shù)亟榻B了故宮主要的建筑及其布局和功能。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布局的基本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去參觀故宮的熱情,感受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對稱之美。二、說學情六年級的學生對于說明文并不陌生,之前也積累了許多關于說明文的知識,但是學生的空間概念不是很強,有很多學生沒有親自去過故宮,所以在理解這篇文章時還是存在一些難度,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三、說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認識了解故宮建筑的布局和特點?!具^程與方法】過學習本文重點突出,詳略的得當?shù)膶懽鞣椒ǎ岣邔W生描寫復雜事物的能力?!厩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自豪感。
一、說教材《京劇趣談》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第七單元以讓學生體會藝術(shù)之美為主題編排課文,而本課就向?qū)W生介紹了我國京劇藝術(shù)中“馬鞭”和“亮相”這兩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語言將這些奧秘娓娓道來,不僅介紹了關于京劇的知識,也流露了作者對于京劇的喜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這篇課文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京劇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二、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開想象,體會京劇的魅力。 3.能了解課文中介紹的關于京劇的常識及藝術(shù)特色,接受京劇文化的熏陶。三、說教學重難點1.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開想象,體會京劇的魅力。2.能了解課文中介紹的關于京劇的常識及藝術(shù)特色,接受京劇文化的熏陶。
一、說教材《七律·長征》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是毛澤東主席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勝利之時,回想起紅軍所走過的千山萬水,所經(jīng)歷的艱難坎坷,心情激動地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生動地概述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 革命英雄主義氣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標對高年級詩歌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睘榇?,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學習生字,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多媒體課件等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自主探究,互動交流,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我準備分兩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F(xiàn)在著重說說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里,主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板書)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抓住重點語句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體會他們的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zhì)。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tǒng)一,同步進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我設計了這樣的結(jié)束語:“選擇責任,選擇實踐良知,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選擇愛,主動給別人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說教材《開國大典》是國家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的第三課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重溫革命歲月”為專題?!堕_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的開國大典的盛況,按照盛典進行的順序,通過對盛典一個個場面的描寫,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二、析學情,說目標六年級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三學段,學生經(jīng)過前五年的學習,已經(jīng)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朗讀能力,并且掌握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在讀中能夠初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資料搜集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方法指導和感情的升華奠定了基礎。
四、說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年代已遠,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回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然后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后再總結(jié)全文回歸整體。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學法 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一、說教材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zhàn)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zhuǎn)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xiàn)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記敘的。本組課文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題,老師通過激昂感人的語言和逼真的課文演示,將學生帶入了戰(zhàn)火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體會革命先烈英勇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作業(yè)布置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二、說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戰(zhàn)斗,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2.能力目標:理解能力、朗讀體會能力的培養(yǎng)。3.德育目標;學習他們愛護群眾,英勇殺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其含義。2.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桑娜復雜的心理活動,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zhì)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悲慘。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于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nèi)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感情線索,采用啟發(fā)質(zhì)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學法上,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法”來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詞、句、段,體會文中的情感,做到讀中悟,悟中讀,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說教材 《青山不老》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xiàn)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地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地惡劣和生活條件地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地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地人生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粼粼、肆虐、盤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地艱辛和決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1.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2.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激發(fā)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感情。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9課《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幾個部分進行談一談我對本課的構(gòu)思。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xiàn)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研討練習】題一:閱讀下邊的應對案例,簡要說明這些名人采用了什么應對技巧。1.孔融十歲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得到人們的贊許。有一個叫陳的官員卻當眾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聰明),大未必佳?!笨兹诹⒓椿貞溃骸跋刖r,必當了了。”2.一名英國女士非常喜歡錢鐘書的小說《圍城》,于是打電話給錢鐘書請求見面。錢鐘書對她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3.一個年輕的畫家拜訪德國著名的畫家阿道夫·門采爾,向他訴苦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我畫一幅畫只用一會兒工夫,可賣出去要整整一年?!薄罢埖惯^來試試吧,”門采爾認真地說,“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畫它,那么只用一天就準能賣掉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針鋒相對2.歸謬3.自嘲題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jīng)常會碰到別人有意的嘲諷。閱讀下面的情境,機智應對。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淵明怎樣的讀書態(tài)度,請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明確:態(tài)度: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zhí)一點,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明確:駁論文。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diào)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淵明怎樣的讀書態(tài)度,請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明確:態(tài)度: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讀書要訣在于“會意”。含義:第一,虛心,書不一定都能讀懂;第二,讀書方法:不固執(zhí)一點,而要了解大意。5.《不求甚解》一文是駁論文還是立論文?又是如何駁或者立的?談一談你的理解。明確:駁論文。駁的是“論點”,先全面闡述“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而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tài)度,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又從“會意”角度,列舉古人讀書的例子,并闡明自己的正確論點:讀書在會意,不要死摳字眼,為一個局部而放棄整體;最后又強調(diào)了“書必須反復讀”的主張。這樣通過樹立自己正確的觀點從而駁倒敵論。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詩歌共分為五小節(jié),這五小節(jié)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第一小節(jié):闊別十年重回延安;第二小節(jié):追憶當年戰(zhàn)斗生活;第三小節(jié):親人相見話延安;第四小節(jié):喜看延安今繁華;第五小節(jié):頌延安光輝歷史。2.試想想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fā)思想情感的線索是什么?討論、明確: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細讀課文,仔細品味】1.作者在第一節(jié)中是怎樣通過一系列動詞表現(xiàn)情感的?“抓”“貼”等逼真的動作,表現(xiàn)了詩人回到延安時的激動情景?!半p手摟定寶塔山”的“摟”字,寫盡了作者對延安的懷念?!俺薄靶Α薄罢小本哂袛M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強烈、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想念。2.第二節(jié)中,“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干,八個人拆”是對上述情節(jié)最好的概括。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著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于“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伙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目標導學三:把握文本語言特征,理解含義深刻語句1.本文語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運用比較低俗,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結(jié)合文章做簡要分析。
四、賞析詩歌這首詩,是古今一致公認的名篇。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扒安灰姽湃恕币痪湮鍌€字,但卻包括了燕昭王在內(nèi)的許多古代賢王,他們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大約怎么也不會任用像武攸宜這樣的無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這樣的統(tǒng)治者,才能一定會得到施展,抱負終會實現(xiàn)。但這一切不過是感慨而已,因為前代的賢王已成過去,是見不著的。 “后不見來者”,后代的賢君也將會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自己又怎么能見得著呢!前代的賢王見不著,后代的賢君等不到,空有治國安民的理想,終一生不得實現(xiàn),這該是多么令人憂郁的事情啊! 1、孤獨2、生之短促 人類擺脫不了的命運 3、懷才不遇 封建士子共同的命運天 地 人——孤獨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② 什么事最快樂呢?(用原文語句回答)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③用文中語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內(nèi)容。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④請從最后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quán),操之在己”內(nèi)涵相符的一句: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第二課時四、師生探究討論第一部分:1、文章開頭設問“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的事嗎?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tài)上、觀念上去排解。2、接著作者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請用原文回答)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3、作者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從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有責任,一旦應盡的責任沒有盡,這種痛苦無法解脫。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睘槭裁凑f“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是表現(xiàn)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原始、粗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為什么聽到這樣的“雞啼”?當鼓聲停止后,人們?nèi)猿两诩で橹?,好像熾熱后的沉寂,這時以“雞啼”反襯寂靜。5.西北現(xiàn)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作者為什么這樣歌頌西北漢子?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復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nèi)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fā)的。這里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5)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請簡要分析。明確: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壯、由郁而揚,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diào)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目標導學三:《山坡羊·潼關懷古》1.了解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歌體裁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文學家。他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張養(yǎng)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渡狡卵?#183;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散曲:到了元代,出現(xiàn)新興的體裁——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套數(shù)和小令兩種基本形式。套數(shù)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
【品讀課文,把握情感】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找出“樂”的句子)(1)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2)似與游者相樂。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yōu)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卻是“悄愴幽邃”。(播放一首古箏樂曲)這首古箏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你能結(jié)合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嗎?作者是被貶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嘆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于幽靜冷清,游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郁、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3.柳宗元懷才不遇的悲涼郁悶,透過文字顯現(xiàn)出來了。那么還有哪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