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本課是人教版1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0的認識”這一課安排在學生學完了1-9的認識,組成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課的編排是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然后從數一數的活動中抽象出數10.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數出物體是10的事物。學生再通過直尺圖認識10以內數的順序,通過比較點子圖的多少會比較1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并且能夠通過擺小棒的過程認識10的組成和分成,并能快速的說出10的組成和分成,為后面10的加減法打下基礎,它也是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10的認識的教學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因此學生在學起來并不陌生.本課中10的分成和組成是一個重點,因此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0、51頁的教學內容《8和9的認識》。一、說教材教科書第50~51頁上8、9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6、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不過比認識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學生數數的資源更豐富,并且所數事物的數量不像6、7那樣明顯。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在觀察、操作、演示等活動中,感受8和9的意義,能用這兩個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建立8、9的數的概念。會讀、寫8和9。(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3)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滲透進行環(huán)保教育。根據上述教學目標,我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教學重點: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數字8和9。 教學難點:正確區(qū)別8、9的基數和序數的意義。
一、說教材《8、9的組成》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學習的內容,是為了學習8和9的加減法做好準備的。教材先讓學生在分小五角星的過程中體會8的組成,然后結合直觀圖讓學生完整地說出8的組成,教材只給出了4組8的組成。9的組成教材是通過分小圓片去體現的,但教材只給出了1種分法,其余的通過學生獨立操作實踐得出。學生已經有“7以內數的組成”的學習基礎,而且8和9的組成是在學生認識了8和9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通過猜雙手中小五角星的個數,讓學生明白7和1、6和2、5和3、4和4組成8,其余四組則讓學生通過類推、聯想直接推出。學習9的組成,基本上是讓學生自己獨立操作實踐得出。掌握8、9的組成是進行8、9的加減運算的基礎。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說教材1、教材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教版1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后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四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教才進行簡單的分析,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初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墩J識圖行》是本冊教材《認識圖形》的起始課,旨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立體圖形,認識這幾種圖形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說教學目標 依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體。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二)十進制計數法1.新課引入.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及計數單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人口約有12億,世界人口有50多億,銀行存款已超過百億等.你能從億接著往下數嗎?2.用算盤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可以在算盤上先撥上億,邊撥珠邊數:10個一億是十億,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分別板書:十億 百億 千億提問:你學過的個、十、百、千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它們叫什么?(叫計數單位.)教師指出:十億、百億、千億和以前學習的個、十、百、千億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一、說教材《百分數》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百分數是在學過整數、小數,特別是分數的意義和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體現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和百分數的意義,感受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二、說學情學生已經認識了百分數,并掌握了百分數的簡單計算和應用。生活中存在著較多的百分數,學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見、或有所聞。如衣服上 80%棉、牛奶純度 100%等等。這些為本節(jié)課的開展奠定了生活經驗基礎。
一、說教材本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90頁到91頁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掌握了萬以內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意義,還是讀寫方法、計算方法,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材將分數的知識分段教學。本學段是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是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二、說學情分析在此之前,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觸過二分之一這樣的分數,但并不理解它的含義。分數的產生是從平均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學生生活中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例如,媽媽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給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個月餅。但學生不會用分數來表述。所以,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去獲取分數的相關知識。
三、教學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遵循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guī)律,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四、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5頁的內容,練習一的1-5題。五、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是個大數;知道億以內各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2.掌握數位順序,理解并掌握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習慣,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數。3.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獲得正確讀數的成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4.培養(yǎng)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fā)展學生的數感。六、教學重點:億以內數的認識,讀法。七、教學難點:1. 數級、數位、計數單位的區(qū)別以及"位值"的理解。2.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讀法。八、教具學具:教師準備PPT課件,數位表,師生都備計數器。
3.想一想在例1中,(1)點B與點C的縱坐標相同,線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點?(2)線段CE位置有什么特點?(3)坐標軸上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由B(0,-3),C(3,-3)可以看出它們的縱坐標相同,即B,C兩點到X軸的距離相等,所以線段BC平行于橫軸(x軸),垂直于縱軸(y軸)。第三環(huán)節(jié)學有所用.補充:1.在下圖中,確定A,B,C,D,E,F,G的坐標。(第1題) (第2題)2.如右圖,求出A,B,C,D,E,F的坐標。第四環(huán)節(jié)感悟與收獲1.認識并能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2.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中,由點的位置寫出它的坐標。3.能適當建立直角坐標系,寫出直角坐標系中有關點的坐標。4.橫(縱)坐標相同的點的直線平行于y軸,垂直于x軸;連接縱坐標相同的點的直線平行于x軸,垂直于y軸。5.坐標軸上點的縱坐標為0;縱坐標軸上點的坐標為0。6.各個象限內的點的坐標特征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8.一束光線從點A(3,3)出發(fā),經過y軸上點C反射后經過點B(1,0)則光線從A點到B點經過的路線長是( )A.4 B.5 C.6 D.7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1、關于y軸對稱的兩個圖形上點的坐標特征:(x , y)——(- x , y)2、關于x軸對稱的兩個圖形上點的坐標特征:(x , y)——(x , - y)3、關于原點對稱的兩個圖形上點的坐標特征:(x , y)——(- x , -y)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習題3.5 1,2,3四、 教學反思通過“坐標與軸對稱”,經歷圖形坐標變化與圖形的軸對稱之間的關系的探索過程, 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積極交流合作,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教學中務必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留給學生充足的動手機會和思考空間,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事先一定要準備好坐標紙等,提高課堂效率。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57頁及相關的練習題。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57頁的內容,是在學了6、7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后進行教學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數學”,類似于老教材中的應用題。通過“用數學”教學,既要求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又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結構特征,為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打好基礎。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算理,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教育。4.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5.教學難點:學生學會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說教材《筆算不進位乘法》是在學生學會表內乘法,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萬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編排的教學內容。教材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來引領學生推導出筆算的方法,并聯系實際情景,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多位數乘一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本節(jié)課也為學生繼續(xù)學習《筆算進位乘法》提供了算理依據和算法模型。因此,本課時的內容在本單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結合教材分析,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掌握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過程與方法中,讓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及乘法豎式書寫格式。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算理。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23~25頁全部內容二、編寫意圖:“計算工具的認識”分別介紹了計算工具算盤和計算器,還安排了有關計具的發(fā)展歷史和現狀的閱讀材料。教材安排了較多的直觀圖戰(zhàn)士了算盤和計算器的實際應用、算盤和計算器的結構,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在觀察和活動中認識常用的計算工具。三、教學目標:鑒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1.讓生初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通過計算探索發(fā)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guī)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通過對計算器的運用,體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優(yōu)點,進一步培養(yǎng)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用計算器計算在人類生活和工作中的價值。3.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滲透節(jié)約、環(huán)保等方面意識,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說課內容: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課時、6、7的加減法應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教學流程設計,4個方面來進行說課。一、說教材:1、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6、7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第一次出現用情景圖呈現數學問題的形式,呈現了一個簡單求和求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確、知道兩個相關的信息和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2、地位:從整個知識網絡來看,它也標志著數學應用題數學的開始,是向后面的文字應用題過度的橋梁。二、說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2.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3.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3年級上冊數學第3單元的第1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重要意義。二、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2)、能力目標: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3)、情感目標: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說教材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比的基本性質》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小節(jié)比和比的應用的第二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除法的關系、比和分數的關系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比的基本性質是一節(jié)概念課的教學,它跟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實際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節(jié)課主要是處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到學習新知識。教材內容滲透著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和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不但能加深對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為以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打好基礎。
(一)情境導入以鮮明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演繹激光從地球發(fā)送到月球的全過程,既引出了學過的線段,又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 質疑探究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1、認識線段。通過多媒體演繹,使學生對于抽象的“線段”的認識建立在具體的生活模型基礎上,有助于學生認識圖形特征,形成表象,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線段知識,通過畫圖、說特征、舉例子、講授字母表示法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2、 認識射線。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地演示了激光在宇宙中不斷延長,再延長,通過直觀感知,在頭腦中建立“無限延長”的表象,幫助學生理解“無限延長”的含義。通過教師引導和小組合作,共同學習射線的畫法、特征及字母表示法,進而把所學知識還原到生活當中,讓學生明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一)實驗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磁鐵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性質;②認識磁鐵的南北極,知道磁鐵能指南北方向。2.過程與方法:①學會做磁鐵指南北及磁鐵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實驗;②能畫出實驗示意圖,并標出方向。
長期以來,我們的高中音樂課堂在注重學生感官體驗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一直認為活潑、律動的音樂課是小學和初中的音樂課特點,而高中音樂課堂應該是知性的,理性的。但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與活躍,積極與投入改變了我的看法。但還是有不足之處:1、采用集體大課教學,無法對學生個體的歌唱問題進行糾正,因此學生個體的歌唱能力提高緩慢。仍然達不到理想的要求,常常有齊唱如花,個別唱如草的感嘆。2、聲樂課堂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不佳,許多同學下課后根本沒練習,連歌詞都記不了,在學習的監(jiān)管上要加強。3、在課堂教學中沒有讓學生的個唱能力得到展現,不利于學生個性特征的發(fā)揮,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進一步激發(fā)。今后在課堂上應讓更多的學生起來范唱,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這樣能幫助大家樹立聲樂學習的正確認識,對聲音的正確概念有比較明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