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了解車的類型、結構、功能等,并學會運用多種媒材制作造型美觀的車。 二、掌握制作車的基本方法。 三、在實踐操作中感受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材料制作車的樂趣和成就感。 四、訓練學生積極地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實踐與創(chuàng)造,養(yǎng)成善于思考、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教學重點:利用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材料,制作汽車。 教學難點:車型設計新穎美觀,結構合理。 教師用具:電教媒體,教學課件,汽車范作,剪刀,雙面膠等。學生用具:自備的制作汽車的各種材料(如,塑料瓶,易拉罐,各種蔬菜、瓜果,橡膠泥,剪刀,小刀,鉆子,牙簽,舊鞋,襪子,玩具賽車車輪等。)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明確目標 1、欣賞蘿卜汽車和拖鞋汽車,并分析其制作材料的特殊性。 2、板書課題。 二、交流討論,呈現問題 1、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你會選用哪些材料,制作汽車的哪個部分呢? 2、師生互動探討:恰當、巧妙地選材。(了解學生的創(chuàng)作想法與思路,教師及時予以引導。)
二、學習新知1.正方形的定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條件重復。這時我會引導學生從畫圖入手,提示他們:你能不能減少條件畫出正方形呢?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的觀點是正方形的定義不是唯一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總結,只要合理就加以肯定。比如當學生總結出: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這時可以提醒學生是不是一定要四條邊都相等,減少邊的條數可以畫出來嗎?角的個數可以減少嗎?鼓勵學生動手試一試。通過動手畫圖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正方形的一個定義:三個角都是直角,一組鄰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材料繼續(xù)構造正方形。從另一個角度總結正方形的定義。
1.進一步理解概率的意義并掌握計算事件發(fā)生概率的方法;(重點)2.了解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難點)一、情境導入一個箱子中放有紅、黃、黑三個小球,三個人先后去摸球,一人摸一次,一次摸出一個小球,摸出后放回,摸出黑色小球為贏,那么這個游戲是否公平?二、合作探究探究點一:與摸球有關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類型一】 摸球問題一個不透明的盒子中放有4個白色乒乓球和2個黃色乒乓球,所有乒乓球除顏色外完全相同,從中隨機摸出1個乒乓球,摸出黃色乒乓球的概率為()A.23 B.12 C.13 D.16解析:根據題意可得不透明的袋子里裝有6個乒乓球,其中2個黃色的,任意摸出1個,則P(摸到黃色乒乓球)=26=13.故選C.方法總結:概率的求法關鍵是找準兩點:①全部情況的總數;②符合條件的情況數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發(fā)生的概率.【類型二】 與代數知識相關的問題已知m為-9,-6,-5,-3,-2,2,3,5,6,9中隨機取的一個數,則m4>100的概率為()A.15 B.310 C.12 D.35
解析:(1)連接BI,根據I是△ABC的內心,得出∠1=∠2,∠3=∠4,再根據∠BIE=∠1+∠3,∠IBE=∠5+∠4,而∠5=∠1=∠2,得出∠BIE=∠IBE,即可證出IE=BE;(2)由三角形的內心,得到角平分線,根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得到邊相等,由等量代換得到四條邊都相等,推出四邊形是菱形.解:(1)BE=IE.理由如下:如圖①,連接BI,∵I是△ABC的內心,∴∠1=∠2,∠3=∠4.∵∠BIE=∠1+∠3,∠IBE=∠5+∠4,而∠5=∠1=∠2,∴∠BIE=∠IBE,∴BE=IE;(2)四邊形BECI是菱形.證明如下:∵∠BED=∠CED=60°,∴∠ABC=∠ACB=60°,∴BE=CE.∵I是△ABC的內心,∴∠4=12∠ABC=30°,∠ICD=12∠ACB=30°,∴∠4=∠ICD,∴BI=IC.由(1)證得IE=BE,∴BE=CE=BI=IC,∴四邊形BECI是菱形.方法總結:解決本題要掌握三角形的內心的性質,以及圓周角定理.
方法總結:當某一事件A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與相關圖形的面積大小有關時,概率的計算方法是事件A所有可能結果所組成的圖形的面積與所有可能結果組成的總圖形面積之比,即P(A)=事件A所占圖形面積總圖形面積.概率的求法關鍵是要找準兩點:(1)全部情況的總數;(2)符合條件的情況數目.二者的比值就是其發(fā)生的概率.探究點二:與面積有關的概率的應用如圖,把一個圓形轉盤按1∶2∶3∶4的比例分成A、B、C、D四個扇形區(qū)域,自由轉動轉盤,停止后指針落在B區(qū)域的概率為________.解析:∵一個圓形轉盤按1∶2∶3∶4的比例分成A、B、C、D四個扇形區(qū)域,∴圓形轉盤被等分成10份,其中B區(qū)域占2份,∴P(落在B區(qū)域)=210=15.故答案為15.三、板書設計1.與面積有關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P(A)= 2.與面積有關的概率的應用本課時所學習的內容多與實際相結合,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并進行合理的整合歸納,選擇適宜的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
證明:過點A作AF∥DE,交BC于點F.∵AE=AD,∴∠E=∠ADE.∵AF∥DE,∴∠E=∠BAF,∠FAC=∠ADE.∴∠BAF=∠F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總結: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得出結論時,先必須已知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可以是底邊上的中線,也可以是頂角的平分線.解題時,一般要用到其中的兩條線互相重合.三、板書設計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邊對等角3.三線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邊上的高、中線、頂角的平分線中,只要知道其中一個條件,就能得出另外的兩個結論.本節(jié)課由于采用了動手操作以及討論交流等教學方法,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因而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掌握較好,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不足之處是少數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性質理解不透徹,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和作業(yè)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解析:(1)由切線的性質得AB⊥BF,因為CD⊥AB,所以CD∥BF,由平行線的性質得∠ADC=∠F,由圓周角定理的推論得∠ABC=∠ADC,于是證得∠ABC=∠F;(2)連接BD.由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得∠ADB=90°,因為∠ABF=90°,然后運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1)證明:∵BF為⊙O的切線,∴AB⊥BF.∵CD⊥AB,∴∠ABF=∠AHD=90°,∴CD∥BF.∴∠ADC=∠F.又∵∠ABC=∠ADC,∴∠ABC=∠F;(2)解:連接BD,∵AB為⊙O的直徑,∴∠ADB=90°,∴∠A+∠ABD=90°.由(1)可知∠ABF=90°,∴∠ABD+∠DBF=90°,∴∠A=∠DBF.又∵∠A=∠C,∴∠C=∠DBF.在Rt△DBF中,sin∠DBF=sinC=35,DF=6,∴BF=10,∴BD=8.在Rt△ABD中,sinA=sinC=35,BD=8,∴AB=403.∴⊙O的半徑為203.方法總結:運用切線的性質來進行計算或論證,常通過作輔助線連接圓心和切點,利用垂直構造直角三角形解決有關問題.
讀文感悟?! ?、出示:鄧小平爺爺( )地種柏樹?! 煟和瑢W們帶著這個問題仔細讀課文,用“——”劃出有關句子。然后想一想,“( )”里填什么詞比較恰當?! ?、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 ?、 全班匯報交流?! 煟耗阏J為鄧小平爺爺( )地種柏樹,從哪些地方體現出來? ?。ㄒ宰x為主,引導學生學會讀課文,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埃?)”里可填“起勁、仔細、認真、一絲不茍、小心”等等,隨機進行讀文,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會鄧小平爺爺積極為祖國綠化作貢獻的精神。) (如:找出鄧小平爺爺種樹的動作詞“挖、挑選、移、填、站在、扶正”,同桌伙伴,一人做動作,一人口述植樹過程?!耙啤弊挚蓳Q“放”字比較理解。) 4、 四人小組討論:鄧小平爺爺為什么種樹?他是怎么想的? ?。ńY合課前收集的鄧小平爺爺的資料理解,體會鄧小平爺爺一心為國之心,激發(fā)學生參與綠化的熱情。)
1.說課內容本課時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內容。2.教材地位及作用“5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編寫口訣的開端,其地位尤為重要;由于學生有五個五個數數的基礎和經驗,很容易得出2個5,3個5,4個5,5個5的和。再聯(lián)系乘法的意義,從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編寫乘法口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5的乘法口訣。二、說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知道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理解每句口訣的含義,并能熟記5的乘法口訣。能力目標:學生能夠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一、說教材:6的乘法口訣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了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編排上先出現一組準備題,每次加6,把得數填在空格里;再出現例10,看圖寫出乘法算式,并編寫出乘法口訣;然后進行鞏固練習、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乘法口訣的教學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學期教學的一個重點,它是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乘除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操作軟件,在學習乘法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意義,讓學生在實際問題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并能用口訣熟練地進行計算。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yǎng)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學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教材分析:通過量一量說一說想一想等活動切實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學情分析:在上冊“比一比”中學了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是長度單位的操作和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對小孩來說還是比較難的,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特點,注重實踐性,培養(yǎng)觀察力。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量一量、說一說的活動,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為厘米、米的學習打下基礎。2、讓學生用不同實物作標準進行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估測的意識。3、通過不同的測量活動,讓學生體驗測量活動的過程,感受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1)猜想設疑。組織學生進行游戲實踐,結果可能是選擇和少的那隊贏了。為什么選擇和多的那隊沒勝,選擇和少的那隊卻勝了呢?這里面又藏著什么奧秘呢?“猜想”是有方向的猜測和判斷,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這里通過引導學生大膽猜測,由猜測結果與實際結果不同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2)統(tǒng)計實驗。這部分教學讓全體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并在實驗中與統(tǒng)計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讓全體學生參與實驗統(tǒng)計,實驗數據更加充分,實驗結果與預測更加接近,從而達到實驗目的。
觀察: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交流: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發(fā)現。匯報:學生匯報觀察及討論結果,教師板書:時針分針12個數討論:時針和分針的區(qū)別。(在匯報觀察結果的時候學生通常會說到秒針,當學生說到秒針的時候應肯定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同時教師說明秒針走一圈才一分鐘,我們在看時間的時候通常只看時針和分針就可以了,有關秒針的知識我們以后再學習。)2.教學整時(1)出示2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出后教師引導:2點,還可以說成2時。(2)再出示4時,讓學生再說說是什么時刻,并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知道的。(3)出示8時,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同時談談這個時刻我們一般該干什么呢?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面看發(fā)現了什么?充分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的發(fā)現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發(fā)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接著讓學生觀察1-12各數是怎樣排的?用手比劃一下,并說明時針和分針也是按這個方向轉動的,還強調了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老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原則。
《8、7、6加幾》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103-104中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進行的,計算加法的方法與上節(jié)相同。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本節(jié)內容還兼有鞏固上節(jié)教材的任務。教材中安排了三個例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币虼?,本節(jié)課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帶領同學去游樂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一個房間里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里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發(fā)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2、實驗操作。(細分)(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本單元教學使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內容結構如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認識半時。共計兩課時。本節(jié)課在認識鐘面及整時基礎上認識半時,發(fā)現半時指針的化向特點,是今后學習時、分、秒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難點。一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有愛說、愛動、愛表現的特點,針對這一現狀,結合他們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設計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借助已有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認識半時;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培養(yǎng)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通過有趣的機器人引出學生對幾何體的初步感知。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學生強烈渴望進入下面的學習。2、我接著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并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給幾何體命名,再一次調動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致。3、游戲“我說你摸”“搭一撘”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由實物抽象出形狀圖形,培養(yǎng)學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狀說出生活中是這種形狀的實物的練習活動。游戲,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并能感受復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lián)系。4、內容小結,鞏固新知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和學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哪些物體。既是學生對這節(jié)課知識的自我整理,同時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演示口算過程2、解決“踢毽的和跳遠得各有多少人?”a、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出問題。b、 讓學生在畫面中收集數據。c、 學生獨立列式,并讓學生將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3、分利用教材資源,嘗試提出新問題。a)收集信息及數據。引導學生觀察畫面:運動場上除了踢毽和跳遠之外,還有哪些比賽項目?參加這些項目比賽的各有多少人?b) 小組交流,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問:你還能提出哪些加法計算的問題?小組討論后發(fā)表意見。c)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d) 小結。教師提問:仔細觀察黑板上的算式,他們的第一個加數是幾?(引出課題)計算9加幾的題目有很多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4、 反饋練習游戲:小精靈算式。你想上來摘哪道就摘拿道。拿到算式的學生進行計算,沒拿到算式的同學做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