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抓住有關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動。2.通過朗讀感悟,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認識看待周圍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個道理。三、說教學重難點:1.理解“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句話的含義。2.朗讀感悟課文,了解看待周圍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3.體會童年的快樂、豐富多彩和課文中生動形象的描寫。四、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在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操?!币虼?,本課我主要采用了“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同時輔以“點撥法”等。 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訓練為主,我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獨立探究、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讀讀、劃劃、 想想、說說、寫寫”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方法: 1.提綱挈領法。結合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我引導學生抓住兩則故事的發(fā)展順序進行品讀感悟,實現(xiàn)對故事內容及道理的準確感知。2.質疑導學法。我精心提煉一些問題,讓學生作為探討交流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深入故事,感受故事蘊含的深刻主旨,受到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3.自主探究與交流延伸相結合學習法。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感知故事內容,通過與同學、老師交流,不斷深化對故事內涵的體會,再將從課文中獲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想象帶入,想象與故事角色對話,從而得出啟示,感悟道理。
五、說教學過程 《觀潮》這篇課文結構非常清楚,作者分別按潮來前、潮來時和潮頭過后這三個方面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為總寫,重點描寫了潮來時的景象。這篇課文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還是一篇寫作的好范文。為了使本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質疑導入,激起探究興趣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觀潮》這一課?!保ń處煱鍟n題后質疑課題,什么是觀,什么是潮?師生交流后回到課文中。)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段“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提問“讀到這兒,你有什么要問的?”學生會質疑“為什么說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奇在哪兒?”讓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再結合課后的資料袋說說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激起學習新知識的欲望,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過渡語“同學們,我們知道了這兒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感受。我們先把課文的障礙—生字掃除掉?!?/p>
結束后我再次引讀: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展開多媒體,學生讀下半段“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边@一環(huán)節(jié)是本段的重點,我打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請學生來發(fā)現(xiàn)句子中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第二步理解兩個清的區(qū)別;第三步指導朗讀,朗讀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師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帶動做朗讀等等。在這天地分開之前,輕而清,重而濁的東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詞。告訴學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詞語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結合上下文來理解。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齊讀一遍。 最后指導生字,重點指導“創(chuàng)造”,我在黑板上范寫,指導個別筆畫,留五分鐘給學生寫字。 (四)細讀品味,感悟精神
四、說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積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設計的教法是: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朗讀感悟、啟發(fā)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學生對神話故事興趣濃厚,尤其對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獨鐘,有較強的表達欲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是:采用自讀自悟,嘗試探究。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句,讀、說、講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和理念,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采用: 1.范讀教學法,短文生動活波,想象豐富,意蘊深刻,宜于誦讀體味。2.設疑引導法:通過設疑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此外我還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誦讀法:短文生動活波,想象豐富,意蘊深刻,宜于誦讀體味。討論法:針對教師提問展開討論講述法: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五、說教學過程:(一)故事導入,我來猜多媒體動畫展示“女媧補天”的故事,讓學生競猜,并拓展舉例,你還讀過那些神話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海,盤古開天辟地,嫦娥奔月等,這些故事都有著雄奇的想像與夸張,但又和現(xiàn)實有一定的聯(lián)系,它是在人們頭腦中經(jīng)過加工,改造過的現(xiàn)實。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精衛(wèi)填?!?。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神話、與山海經(jīng)的距離。另外,神話與 傳說、民間故事有所不同,教師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對這一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自然引出課題。
五、說教學過程:(一)課題導入。 以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板書課題時,自然地指導生字“豹”的書寫,加深學生的印象。(二)初讀感知。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究,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生字較多或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我再利用多媒體檢查自學情況。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認讀,抽查朗讀。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討論識字方法,幫助識記。對難讀的句子,交流朗讀方法和要點,學生進行展示讀。 引導性提問:西門豹來到鄴縣,做了幾件事?哪幾件事?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以西門豹做的三件事為線索,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分清層次,概括內容。為后面對課文的復述做鋪墊。
在閱讀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課文的能力。課前,教師可適當布置預習作業(yè),促使學生借助原有知識儲備,有針對性開展預習工作。通過理清課文的脈絡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一個訓練重點,通過填寫表格理清文章結構,再根據(jù)表格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的一個方法指導較為有效。在理解重點句上,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各種語言訓練,針對該年段學生思維深度、言語概述能力不強的特點,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2.體會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四、說教學重難點1.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習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3.細心觀察大自然,學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達自己觀察后的感受。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學法,范讀課文1—3自然段,把學生帶入找獵歸途的情境之中,拉近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心底升騰起對小麻雀的憐惜之情,這時,我忙問一句“此時,你最想知道什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興趣就會集中到探討“接下來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這兩個問題上來了,這時,我拋給學生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輕聲自由朗讀4—7自然段,畫出讓你感動的語句,抓住這些重點問句,有感情地去讀,設身處境地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問句旁邊做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研讀第1自然段,感受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1.整體感知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引導:自從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一天夜里,災難發(fā)生了,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說說發(fā)生了什么?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預計學生找到下面這句話: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現(xiàn)了一道道深溝。山岡上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里到處是洪水。許多人被火圍困在山頂上,許多人在水里掙扎。 2.齊讀這個句子,說說,此時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預計學生會說:可怕等。 3.是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可怕呢?拿起筆用曲線畫出來。預計學生會畫出下列詞語: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溝,熊熊大火,到處是洪水,圍困,掙扎。隨機出示課件。請大家默讀這些詞語,想象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呢?預設學生能夠想象:地上的人們,隨時都有可能掉進深溝;有的人們被火圍困;有些人正在洪水中掙扎,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4.在學生充分感受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同學們,就帶著這樣的畫面,帶著這一副悲慘的景象,輕輕地讀一讀這個句子吧。男女學生輕聲讀。
三、說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哪兒美,怎么美”。2.體會意境、品味語言、感悟情感作為教學難點。四、說教法、學法1.教法 (1)讀與想象結合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虝W生學習 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引領學生通過文字向畫面,抓住詞語理解文章。解決教學重點。(2)讀與品味語言結合法;詞語的理解仍是三年級教學的重點,文本語言精妙、別致、富有詩意。通過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語體悟感情,突破教學難點。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采用“讀讀——畫畫——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重難點1.能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說說這個“粗瓷大碗”的故事。。(重點)2.抓住重點語句,借助關鍵字詞,感悟趙一曼的品質。(難點)四、說教法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在教學本課中必不可少,多媒體在此時的作用顯而易見。而在閱讀過程中,老師只需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的閱讀,盡量留出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并注意鼓勵創(chuàng)新性的理解和表達。 略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因此,在課上可以教給學生掃讀和跳讀的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品讀,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品質。
【類型一】 逆用積的乘方進行簡便運算計算:(23)2014×(32)2015.解析:將(32)2015轉化為(32)2014×32,再逆用積的乘方公式進行計算.解:原式=(23)2014×(32)2014×32=(23×32)2014×32=32.方法總結:對公式an·bn=(ab)n要靈活運用,對于不符合公式的形式,要通過恒等變形轉化為公式的形式,運用此公式可進行簡便運算.【類型二】 逆用積的乘方比較數(shù)的大小試比較大?。?13×310與210×312.解:∵213×310=23×(2×3)10,210×312=32×(2×3)10,又∵23<32,∴213×310<210×312.方法總結:利用積的乘方,轉化成同底數(shù)的同指數(shù)冪是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三、板書設計1.積的乘方法則:積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積.即(ab)n=anbn(n是正整數(shù)).2.積的乘方的運用在本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與前面相同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在講解積的乘方公式的應用時,再補充講解積的乘方公式的逆運算:an·bn=(ab)n,同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和應用能力,也可以補充講解:當n為奇數(shù)時,(-a)n=-an(n為正整數(shù));當n為偶數(shù)時,(-a)n=an(n為正整數(shù))
解析:根據(jù)“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可知∠EAD=∠CAB,故∠EAB=∠EAD+∠CAD+∠CAB=2∠CAB+10°=120°,即∠CAB=55°.然后在△ACB中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來求∠ACB的度數(shù).解:∵△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CAD+∠CAB=2∠CAB+10°=120°,∴∠C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方法總結:本題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全等三角形的性質綜合考查,解答問題時要將所求的角與已知角通過全等及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三、板書設計1.全等形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全等形;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線段相等.首先展示全等形的圖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從圖中總結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總結全等三角形的性質,通過練習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并滲透符號語言推理.通過實例熟悉運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游戲活動激趣,認識對稱物體1、游戲“猜一猜”:課件依次出示“剪刀、掃帚、飛機、梳子”的一部分,分男、女生猜。2、認識對稱物體:1)師質疑:為什么女生猜得又快又準呢?2)小結:像這樣兩邊形狀、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就說它是對稱物體。(板書:對稱)二、猜想驗證新知,認識軸對稱圖形(一)初步感知對稱圖形1、將“剪刀、飛機、扇子”等對稱物體抽象出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形還是不是對稱的。2、師小結: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板書:圖形)(二)猜想驗證對稱圖形1、猜一猜:出示“梯形、平行四邊形、圓形、燕尾箭頭”等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師:這些平面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怎樣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
一、復習導入1、口答:最大的一位數(shù)是幾?最小的兩位數(shù)是多少?這兩個數(shù)相差多少?2、數(shù)數(shù):10個10個地數(shù),從10數(shù)到100; 1個1個地數(shù),從91數(shù)到99; 問:99加1是多少?3、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著往后數(shù)嗎?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shù),下面請你們觀察這幅圖。二、講授新課1、出示主題圖。(1)觀察這幅圖,說一說畫面上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情?(2)看著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問題?引導學生估算畫面上的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2、板書課題:1000以內數(shù)的認識。3、教學例1。(1)數(shù)一數(shù)。每人數(shù)出10個小方塊,說說你是怎么數(shù)的?板書:一個一個地數(shù),10個一是十。
解析:平行線中的拐點問題,通常需過拐點作平行線.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過點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32∠BAF+32∠CDF,∴∠AED=32∠AFD.方法總結:無論平行線中的何種問題,都可轉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決,把復雜的問題分解到簡單模型中,問題便迎刃而解.三、板書設計平行線的性質:性質1: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性質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性質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平行線的性質是幾何證明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書寫,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在課堂上,力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中學數(shù)學
【類型二】 根據(jù)數(shù)軸求不等式的解關于x的不等式x-3<3+a2的解集在數(shù)軸上表示如圖所示,則a的值是()A.-3 B.-12 C.3 D.12解析:化簡不等式,得x<9+a2.由數(shù)軸上不等式的解集,得9+a=12,解得a=3,故選C.方法總結:本題考查了在數(shù)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得關于a的方程是解題關鍵.三、板書設計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用數(shù)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本節(jié)課學習不等式的解和解集,利用數(shù)軸表示不等式的解,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的應用,能夠直觀的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自己探究未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通常購買同一品種的西瓜時,西瓜的質量越大,花費的錢越多,因此人們希望西瓜瓤占整個西瓜的比例越大越好.假如我們把西瓜都看成球形,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勻的,西瓜的皮厚都是d,已知球的體積公式為V=43πR3(其中R為球的半徑),求:(1)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各是多少?(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多少?(3)買大西瓜合算還是買小西瓜合算?解析:(1)根據(jù)體積公式求出即可;(2)根據(jù)(1)中的結果得出即可;(3)求出兩體積的比即可.解:(1)西瓜瓤的體積是43π(R-d)3,整個西瓜的體積是43πR3;(2)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43π(R-d)343πR3=(R-d)3R3;(3)由(2)知,西瓜瓤與整個西瓜的體積比是(R-d)3R3<1,故買大西瓜比買小西瓜合算.方法總結:本題能夠根據(jù)球的體積,得到兩個物體的體積比即為它們的半徑的立方比是解此題的關鍵.
方法總結:本題考查了冪的乘方的逆用及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整體代入求解也比較關鍵.【類型三】 逆用冪的乘方結合方程思想求值已知221=8y+1,9y=3x-9,則代數(shù)式13x+12y的值為________.解析:由221=8y+1,9y=3x-9得221=23(y+1),32y=3x-9,則21=3(y+1),2y=x-9,解得x=21,y=6,故代數(shù)式13x+12y=7+3=10.故答案為10.方法總結:根據(jù)冪的乘方的逆運算進行轉化得到x和y的方程組,求出x、y,再計算代數(shù)式.三、板書設計1.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乘.即(am)n=amn(m,n都是正整數(shù)).2.冪的乘方的運用冪的乘方公式的探究方式和前節(jié)類似,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該優(yōu)勢展開教學,在探究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冪的乘方運算的感性認識,進而理解運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