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教材《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用飽醮著熱淚,用悲憤的筆調(diào)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對愛國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對反動派憤怒的控訴,也有對覺醒的國民的吶喊?!队浤顒⒑驼渚肥歉咧姓Z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課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敘述人物的行為事跡,都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對學生明辨是非,領(lǐng)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強調(diào)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記念劉和珍君》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4、學習全詞:(1)背景介紹,讓學生看課文中的年代,然后讓學生回憶1925年的毛澤東的情況,老師適當提示,讓學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燈片)(2)學生自由朗讀,結(jié)合注釋和背景理解詩詞。(3)師生共同理解全詞①先讓學生齊讀前三句,思考正確的語序,并用正常的語序解釋。②品味第三到第十句,這里是教學的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先讀,再理解,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③分析上闕中的最后三句。④小結(jié)上闕。提出了一個問題“誰主沉浮”讓學生在文中找內(nèi)容回答,然后轉(zhuǎn)入下闕內(nèi)容的分析。⑤分析下闕內(nèi)容,回答“誰主沉浮”的問題,突出本文主旨5、描繪詩詞形象: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上闕的內(nèi)容生動地描繪出來。6、欣賞學生優(yōu)秀作品。(根據(jù)時間具體而定,也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
一、教材分析1、教學對象分析《再別康橋》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本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再別康橋》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雖然本詩向來眾說紛紜,但其藝術(shù)之美人所共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因此,從語言賞析入手,從情感體驗切入,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體會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多方面感受體悟詩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這一步則是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這里涉及到課文的深層意蘊,學生理解有難度,教師在通過問題引領(lǐng)學生探討的基礎上,還要適時啟發(fā)、點撥,因為教學時間有限,讓學生漫無邊際的討論,可能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會使教學過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寫作特點的教學視時間而定,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沒有時間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讓學生了解就行,如果時間不夠,甚至可以不講。第三階段是“延伸練習,鞏固提高”。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課前學生搜集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資料必不可少。另外,時隔數(shù)千年,年代久遠,文字的障礙很大,然而,過分糾纏于文字的疏通會破壞詩歌的“氣”,喪失詩歌的“神”,所以在學習時,應舍去條分縷析的理論評價,指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字,然后引領(lǐng)他們經(jīng)由文字再現(xiàn)形象和事件,經(jīng)由形象和事件領(lǐng)略情感,感受其中濃濃的詩情。誦讀的環(huán)節(jié)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獨奏《長相思》,營造意境,學生沉浸在音樂營造的意境中反復吟詠,讀出節(jié)奏,讀出音調(diào),讀出感情,細細體味,讓或優(yōu)或喜的情愫縈繞心間,我們就觸到了先民的靈魂。比興手法為《詩經(jīng)》獨創(chuàng),重章疊句同樣別致而新鮮,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具體語境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并進行討論,不搞枯燥的知識傳授。還引入講故事、改寫兩種活潑的學習形式,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shù)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shù)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jīng)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2.說學情這首詩歌在內(nèi)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tǒng)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3.教學目標依據(jù)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1、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
3、拓展延伸,啟迪心智,創(chuàng)設課堂訓練營。三、說學法1、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注法,學好文言基本功。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并用,破疑解難在其中。四、說課時安排《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nèi)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五課時教學本文。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fā)憤的著書精神(初讀)第二課時:理清故事情節(jié),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熟讀)第三課時: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精讀)第四課時:通過對人物、事件的賞析,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鍛煉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由學生自主認識到人物的性格,悲劇的原因等問題。(賞讀)第五課時:補充課本教學內(nèi)容:同學生一起閱讀古今關(guān)于劉邦項羽的一些篇章:讓學生投入進來,把握自己眼中的項羽。(展讀)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采取五步學習法:初讀-熟讀-精讀-賞讀-展讀(板書)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決完畢,大家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請速度文本,思考:《論語》具體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觀點?明確:主要有治學、從政、修身養(yǎng)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四、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如何評價孔子的言行和觀點?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有哪些評價?明確:1、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孔子門人及其后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贊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亞圣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一.教材理解教材地位與作用:本單元“閱讀與鑒賞”部分,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lǐng)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队晗铩肥乾F(xiàn)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zhuǎn)悅耳的樂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領(lǐng)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4、本文的重點是說辭,雖僅百余字,卻委婉曲折,步步進逼,層層深入,表現(xiàn)出高超的勸說藝術(shù)、游說技巧。讓學生細細品味并概括說辭中包含幾層意思。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分析形勢,以退為進,博得好感。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鄭陪鄰,動搖聯(lián)盟。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存鄭有益,利益引誘。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追溯歷史,深入離間??梢姞T之武面對大國的君主,巧舌如簧,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也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5、面對風云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xiàn)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全面把握燭之武這一人物性格特征,以及退秦師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非凡的膽識以及高超的謀略和語言藝術(shù)。
[教學反思]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它們借游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jīng)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著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著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又如何能不講呢?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lǐng)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于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一、說教材《短歌行》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抖谈栊小肥侵渭?、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的作品。詩中抓住“憂”字來寫詩人為什么“憂”,如何解“憂”,從而表達希望能夠招攬人才、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本單元安排《短歌行》一詩,對學生全面了解曹操,感受曹操在短暫的人生中竭力創(chuàng)造偉業(yè)的氣概。二、說學生我這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進入高中學習的時間只有三個多月,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學習了現(xiàn)代詩歌單元,有了一定的詩歌學習基礎,初步掌握了讀詩的基本方法,但是還未能形成成熟的穩(wěn)定的學習方式。同時,本單元學習是高中第一次接觸古代詩歌,詩歌語言上的障礙和時間上的跨度對他們來說都是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他們設置新的學習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
學法指導: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三、調(diào)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教學程序: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1、導入新課: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睂W生通過誦讀領(lǐng)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教學目標】我設置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知識與技能(1)了解曹雪芹及《紅樓夢》(2)學習通過一個人物的行蹤、所見所聞,介紹典型環(huán)境,認識封建貴族階級豪奢極恥的生活以及森嚴的等級、禮儀制度(3)分析小說人物出場的描寫藝術(shù),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能力。(4)一葉落而知秋”,通過對“林黛玉進賈府”這一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是否能引發(fā)對《紅樓夢》的認知興趣,并找到一個突破口,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探究,進而進行個性化解讀。(5)整體認知小說,認識小說悲劇的必然性和思想價值.2、過程與方法(1)用直觀演示和歸納探究法分析文章要點。(2)用討論探究法體驗作者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正確理解《紅樓夢》的思想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2)認識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沒落,理解賈寶玉追求個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生2:頷聯(lián)的意思是只聽到禁衛(wèi)軍中傳來夜間巡邏的梆子聲,不再向?qū)m中那樣安逸地聽到有雞人打鳴報時的聲音了。生3:頸聯(lián)的意思是說事變發(fā)生那天軍隊發(fā)生嘩變停留不前,但當年唐玄宗以為自己可以和貴妃天天在一起,對天上的牽牛和織女一年一度的會見還加以嘲笑呢。生4:尾聯(lián)的含義是為什么唐玄宗當了四十五年的皇帝,還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愛,長相廝守。師:好的。請大家再齊讀一遍詩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詩的含義。學生再次齊讀。第三環(huán)節(jié):專項探究師: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边@首詩就是作者途經(jīng)馬嵬驛,詠馬嵬之變這一歷史事件而作,所以我們鑒賞的第三步,就是通過標題和詩文,弄清詩中的歷史事件。請同學們找出詩中哪些詩句描述了這一事件?
一、導入新課人類社會越來越現(xiàn)代化,新科學技術(shù)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稱之到了“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毫不為過。由此而來的是生活的快節(jié)奏,學習和工作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一直波及到了兒童,加之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望子成龍的傳統(tǒng)觀念,使作父母的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祖孫三代4、2、1的局面,使12只眼睛都盯在了孩子身上,真是走路怕摔著,吃飯怕噎著,干活怕累著,要星星不敢摘月亮,要吃什么跑遍全城也要買來。這種過分保護、溺愛及過早地灌輸知識會得到什么結(jié)果呢?樂觀者說孩子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早熟,將來能更好適應現(xiàn)代化的要求;悲觀者則認為豆芽菜式的孩子將來經(jīng)不起風浪,小皇帝太多了很難凝聚成統(tǒng)一力量,將來誰去當兵,誰去干那些艱苦創(chuàng)業(yè)性工作……。對孩子本身來說,是幸福還是……在此不想多發(fā)議論,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動物世界的孩子們吧,也許會得到某種啟迪。
我以以《登高》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古人云“立象以盡意”“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是意象,詩歌鑒賞的關(guān)鍵。科林伍德說“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痹娙送ㄟ^想象創(chuàng)造出詩的形象,我們讀者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而感受體驗則是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靈與心靈相溝通,感情與感情相交流,對詩人的想象活動進行再經(jīng)歷和再體驗。因此,在引導意象解讀中,我先讓學生點擊這一個,就是通過抓修飾詞、依據(jù)感情基調(diào)、展開想象具體分析本詩中每個意象的情感意蘊和審美意蘊,使學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詩中的獨特性。
本文篇幅較長,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對高一學生來說完全讀懂內(nèi)容有一些困難。這樣的話,老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把一些難點,或是出現(xiàn)詞類活用比較多,局勢比較特殊的句子,老師可以先給學生畫出來,存疑,或是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對那些不易懂的字詞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前后涉及的情節(jié)加以推測、判斷,以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文脈推斷詞義的好方法。要求學生點出重點實詞、框出通假字,主要是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異讀現(xiàn)象、古今異義和通假現(xiàn)象的詞語,并進一步得出規(guī)律,指導今后的文言文學習。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譯中難度較大,也是本文教學的兩大難點。要求學生標出有活用現(xiàn)象的字和劃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兩點考慮:1、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導學生加以分類,找出每類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來形成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能由學會一個到會學多個。翻譯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養(yǎng)成用符號法表示重點字句的好習慣,如點、框、圈、劃線等符號應約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譯中的重點、難點及復習。我的提示著重歸納了實詞“制”“亡”“遺”“利”等,名詞活用、形容詞活用、使動用法,被動句、狀語后置句。
說教材A.教材簡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的是唐代詩歌,共七首詩。《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喝”。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卓越的藝術(shù)技巧。B.教學目標《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單元教學要求,結(jié)合本課特點,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目標:了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nèi)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三、辛亥革命的結(jié)局1.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由課件給出竊取革命果實的簡單過程,幫學生理清思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由學生分析革命果實被竊取的原因,教師給以補充并揭示根本原因,貫穿整個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再次加深對難點的理解。2.歷史功績辛亥革命性質(zhì)、功績由學生閱讀書本進行總結(jié),再加以補充讓學生在書本上做好記錄,強調(diào)最大功績是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評價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從多種角度把學生思維調(diào)動起來。這里采用列舉一個合作探究,自由討論的題目“有人認為辛亥革命因為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而失敗,有人則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從君主到民主”社會轉(zhuǎn)型的成功開始。你同意哪種看法?”要求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大膽創(chuàng)新,言之在理即可.教師在一旁引導學生,活躍課堂氣氛.最后教者歸納總結(jié)學習歷史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可以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問題,對辛亥革命有個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