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故宮博物院》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故宮。本文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并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主要的建筑及其布局和功能。學生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對故宮布局的基本了解,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去參觀故宮的熱情,感受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對稱之美。二、說學情六年級的學生對于說明文并不陌生,之前也積累了許多關于說明文的知識,但是學生的空間概念不是很強,有很多學生沒有親自去過故宮,所以在理解這篇文章時還是存在一些難度,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三、說教學目標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認識了解故宮建筑的布局和特點。【過程與方法】過學習本文重點突出,詳略的得當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描寫復雜事物的能力?!厩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自豪感。
一、說教材《京劇趣談》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第七單元以讓學生體會藝術之美為主題編排課文,而本課就向學生介紹了我國京劇藝術中“馬鞭”和“亮相”這兩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語言將這些奧秘娓娓道來,不僅介紹了關于京劇的知識,也流露了作者對于京劇的喜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這篇課文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二、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開想象,體會京劇的魅力。 3.能了解課文中介紹的關于京劇的常識及藝術特色,接受京劇文化的熏陶。三、說教學重難點1.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開想象,體會京劇的魅力。2.能了解課文中介紹的關于京劇的常識及藝術特色,接受京劇文化的熏陶。
四、說教學過程:我準備分兩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F(xiàn)在著重說說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里,主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板書)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的事。抓住重點語句細讀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體會他們的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這樣,學生就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課文,使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tǒng)一,同步進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選擇責任,選擇實踐良知,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選擇愛,主動給別人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說教材《開國大典》是國家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的第三課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重溫革命歲月”為專題?!堕_國大典》記敘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的開國大典的盛況,按照盛典進行的順序,通過對盛典一個個場面的描寫,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xiàn)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二、析學情,說目標六年級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三學段,學生經過前五年的學習,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朗讀能力,并且掌握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在讀中能夠初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資料搜集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方法指導和感情的升華奠定了基礎。
一、教材分析課文基本內容:本組課文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內容展現(xiàn)的是在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受盡屈辱,優(yōu)秀的英雄兒女們奮起抗爭的革命斗爭故事,飽含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教師通過課文內容的講解和激昂的朗讀帶領學生進入曾經的戰(zhàn)爭年代,體會戰(zhàn)士們的愛國熱情和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通過課文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深化文章的主題。二、教法和學法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和演示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文和同學談論交流等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朗讀,做到“以讀促情、以讀感悟”。另外,教師配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板書等方法來促進課堂教學。
四、說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年代已遠,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回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然后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后再總結全文回歸整體。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學法 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一、說教材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zhàn)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部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xiàn)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記敘的。本組課文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題,老師通過激昂感人的語言和逼真的課文演示,將學生帶入了戰(zhàn)火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體會革命先烈英勇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作業(yè)布置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二、說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戰(zhàn)斗,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2.能力目標:理解能力、朗讀體會能力的培養(yǎng)。3.德育目標;學習他們愛護群眾,英勇殺敵,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其含義。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桑娜復雜的心理活動,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悲慘。 四、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這三者之間的對話落到實處?對于高年級閱讀教學,感悟品味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課中,我準備抓住桑娜內心活動的變化這條感情線索,采用啟發(fā)質疑、以讀促悟、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學法上,引導學生用“自讀自悟法”來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詞、句、段,體會文中的情感,做到讀中悟,悟中讀,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說教材 《青山不老》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xiàn)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地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地惡劣和生活條件地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地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地人生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粼粼、肆虐、盤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地艱辛和決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1.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2.體會“青山不老”的真正含義。激發(fā)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感情。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9課《青山不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幾個部分進行談一談我對本課的構思。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xiàn)實和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一、說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描述了翻身農民三黑重獲土地的喜悅心情,對土地的無比熱愛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體寫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視若珍寶、愛不釋手的情感。認真地侍弄土地:仔細地翻地,來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簡直像一張柔軟的床。非常適合種子在上面生長。第二部分介紹三黑把蕎麥種子播種到地里,看到麥苗的良好長勢,聽到地里的蟈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來,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說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辭手法。 3.了解三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再讀課文,劃分段落結構。說說本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簡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們”小時候喜歡玩自己做的竹節(jié)人。 第二部分(3--7段):寫制作竹節(jié)人的過程。 第三部分(8--19段):主要寫斗竹節(jié)人的過程與樂趣,表現(xiàn)了孩子們對竹節(jié)人游戲的喜愛。 第四部分(20--29段):主要寫老師沒收了竹節(jié)人,卻也偷偷在玩竹節(jié)人的趣事。 尊重學生的初始閱讀感受,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根據課前導語部分的閱讀任務進行有目的地閱讀,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閱讀方法。接著小組交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是怎么閱讀課文的。讓學生交流、豐富自己的閱讀方法,同時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學會積累、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在對閱讀任務的把握上,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這樣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的劃分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提土旁,正確認識課文中的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描寫4個左窄右寬的字;能用一二句話說說春天的迷人景象。3、情感目標:體會春雨中鄉(xiāng)村的迷人景象。三、說教學重點:1、能運用多種方法識記本課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并能讀出感情。四、說教學難點:1、體會春雨中鄉(xiāng)村的迷人景象。2、用一二句話說說春天的迷人景象。五、說教法學法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我采用視聽唱玩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熏陶幫助他們輕松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材分析: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梢越Y合這種生活中經常出現(xiàn)的情景,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于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數學的功能。估算的策略是多樣化的,可以用連加,也可以用連減,還可以用加減混合,中間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教材上呈現(xiàn)了兩種估算策略,有一名學生用連減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約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約得30,從而判斷用剩下的錢買水杯還夠,兩步計算中都運用了估算。另一名學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約得70,再口算出大約還剩30元,從而得出買水杯還夠的結論,第一步計算運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確計算。由于每個個體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這兩種估算策略以外,還有一名學生提出問題:“還可以怎樣算呢?”提示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靈活采用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體現(xiàn)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分散難點,在復習準備階段做了孕伏.如:圓比三角形多2個,也可以說三角形比圓少2個.為了突破難點,讓學生動手擺、動口說、動筆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領悟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仍然是把較大數看作兩部分組成的,從大數中去掉大數比小數多的部分,就是小數與大數同樣多的部分,也就是小數的數值.也可以通過“假設同樣多”去透徹地理解比一個數少幾的實際意義.確實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這類應用題用減法計算的道理和解答方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在鞏固練習的最后設計了一組對比題目.
1、試驗性操作實驗師:大家說紅花的照片能不能用方格代表?下面請同學們用方格代表紅花的照片,用我們的學具卡片擺出紅花的朵數。(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師:大家說黃花的朵數能不能也可以這樣操作出?請同學們用上面的方法再操作出黃花的朵數。(學生操作)師:同學們已經擺出了紅花的朵數和黃花的朵數,怎么操作才能知道紅花和黃花一共是多少朵?(把紅花的朵數和黃花的朵數合并起來數一數)(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師:請把合并起來的數整理一下,讓人一看就能知道是多少朵好嗎?請同學們寫出算式的答案。(即操作表達式)教師多媒體演示全部操作實驗過程,并簡單小結。2、驗證性操作實驗師:同學們,假如紅花是56朵,黃花是38朵,求“紅花和黃花共幾朵?”你們還能不能用上面的操作實驗方法來解決?(能)好!那就請你們試試看。(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課中安排學唱《可愛的角》這首歌曲,旋律是學生熟悉并喜愛的,加上簡明扼要的歌詞和動作,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克?、課堂活動(課件出示)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練習八的第1題)【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這個練習可以叫它“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內容之后,緊跟著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為主的練習?!?.數角(練習八的第2題)。師:小馬看見小朋友們都認識了角,非常高興,看看天色不早了,趕緊趕路,跑了一會兒,看見圖形王國里面有許多圖形,但小馬不知道各有幾個角?小朋友們能幫助它數一數嗎?【這是一道“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并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guī)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2.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yǎng)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掌握“轉化”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明白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可以轉化的。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1)投影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這是一個三角形,怎樣求它的面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得到的?學生回答后,指名學生操作演示轉化的方法。(2)展示臺出示梯形,讓學生說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3)教師導語:我們已學會了用轉化的方法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梯形面積的計算)
一、舊知回顧1、有理數的加法法則:(1)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2)絕對值不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3)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相加得零。(4)一個數與零相加,仍得這個數。注意:一個有理數由符號和絕對值兩部分組成,進行加法運算時,應注意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
3. 同學們,我們再從表達方式方面去考慮一下。教師指正: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這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詞作。上闋寫景,氣勢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河山的豪情。下闋議論,由評論歷史人物轉到歌頌當代無產階級英雄,抒發(fā)作者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于一爐,使主題鮮明突出,表現(xiàn)出強烈的藝術效果。五、 課堂檢測,當堂反饋要求學生當堂做完下列題目,師生再共同訂正,看看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教師及時要求學生鞏固。六、知識遷移,拓展延伸1. 請同學們下面讀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回答后面的問題。教師: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過的這首《江雪》,言簡意深。請同學們思考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師指正: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xiàn),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