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一年級數學上冊第73-74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出示水果卡片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過這個情境圖讓學生明白數數是按順序點著數。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三)、教學目標:1.常識技巧目的:通過《11-20各數的意識》的教養(yǎng),學生應當取得以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二)探究新知1.教學課本70頁“說一說”。(1)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探究13+2的計算方法教師搭積木演示,學生利用計數器動手操作(2)引導學生探究18-2的教師方法教師搭積木演示,學生利用計數器動手操作(3)教師小結優(yōu)化算法。2.反饋練習課本第70頁“試一試”和“說一說”。(學生在書上和草稿本上完成)(三)課堂總結(四)課堂作業(yè)(學生在書上完成)課后反思:本節(jié)課是十幾加幾的不進位加法和十幾減幾的不退位減法。通過搭積木的情景讓學生仔細觀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玩中也能學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學生沒有準備積木,我讓學生利用計數器撥一撥、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從數的組成的角度理解計算的方法,通過計算進一步理解數的組成。為了照顧幾個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課堂進度稍慢,沒能滿足接受能力較快的學生。所以,自我感覺課堂效過良好,但是課堂效率不高,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不充足。
一、說教材:教學內容:課本第14-15頁教材簡析:《快樂的午餐》這節(jié)內容是在對數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之后進行學習的。這一內容的學習也是為下一節(jié)學習數的大小的比較打基礎的。教學利用情境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二、說學生一年級學生的生活語言較豐富,但缺乏數學語言;他們思維活躍,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小學生好動,思維持久性差,也就是有意注意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比如吃飯時發(fā)餐具。一年級學生喜歡接觸有明亮色彩的,多動,喜歡新鮮事物。所以學習資料最好有圖片/插圖,聲音/歌曲。要寓教于樂,教學方式要多樣,在游戲中增長知識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4)以下都按照相同的方式,得數是8、7、6、5、4、3、2、1、0的同學依次上來。把自己的算式展示給大家。老師一一貼在黑板上。(5)師:出示加法表,驗證同學們整理的過程。3、鞏固練習師;打開課本50頁,幫助淘氣把加法表填寫完。4、課堂小結:師:同學們,今天大家的表現很出色,學會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反思:本節(jié)課是在學完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整理和復習,目的不僅僅是復習10以內的加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經歷一個獨立思考,有序整理的過程。初步發(fā)展學生提高發(fā)現規(guī)律的意識和能力。這是學生入學以來第一次的整理數學知識,所以,重點是關注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整理算式的一個全過程。本來是想著把所有整理的算式都貼上,但是沒有位置了。而且中途沒機會,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課件整理的過程。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又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實驗、猜測、理解與交流能力,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重視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針對這一原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安排了一組梯度式練習題:鞏固深化題:教材26頁的“連一連”、27頁“練一練”中的1、3題;實際應用題:觀察汽車、觀察冰箱。(四)、暢談感受,交流收獲。本著“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jié)課的總結采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談收獲,并進行思想教育,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人,相信大家能做到。五、板書設計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組織觀察實踐活動,因此,這樣板書簡潔明了,有效的突出重難點,使學生一目了然,便于記憶。
一、說教材:《青蛙吃蟲子》是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單元的第三次探究與學習。請看教材:教材首先創(chuàng)設了“青蛙吃蟲子”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然后用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加減的直觀表象。最后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二、說學情: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但注意力難收回;喜歡思考問題,但言語表達不清;喜歡回答問題,也喜歡安靜地聆聽有趣的故事。本節(jié)課是學習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有過類似的計算體驗,并且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也積累了一些計算方法。三、 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學會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數學思考: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第二題先讓學生說說規(guī)律,有一些學生一開始找不到規(guī)律,我就提示孩子把第一個數字蓋上再看,這樣孩子就能很快找到規(guī)律了。說明有時候不是整體重復而是一部分,高年級學的循環(huán)小數就是這樣。第3小題是4個數字重復,大部分學生可以迅速找出重復的規(guī)律。3、會場一共排了10個燈籠,請問大燈籠有幾個?小燈籠有幾個?如果有15個呢?10÷2=5(組)答:大燈籠有5個,小燈籠有5個。這里要說明為什么要除以2,因為是兩個一組。15÷2=7(組)……1(個)7+1=8(個)答:大燈籠有8個,小燈籠有7個。這里讓學生說說余的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一組的第一個。四、小小設計師用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復”的規(guī)律設計一副簡單又漂亮的圖案。學生獨立設計,然后上臺展示。五、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這節(jié)課我就說到這里,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本課內容是普通學校教材,主要針對的是普通學校學生,主要包括了四個知識點,第一個問題由撥計數器的情境出發(fā),從序數的角度,由千以內的數和一千之間的關系引出對“千”的認識。第二個問題結合拼擺小方塊的活動,體會“個”、“十”、“百”、“千”之間的十進關系,直觀感受“千”的大小。第三個問題就是結合數數活動進一步感受“千”的意義,掌握三位數的數數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試一試”,集合估計和對比想象的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感。針對普通學生這是2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安排解決前三個問題,這對于我們聽障學生來說課時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課只有30分鐘,尤其是第三個問題數數更是難點,遇到9加1變十、99加1變百、999加1變千時的轉化更是難點,所以本節(jié)課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個問題,并且在教學第一個問題“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變十、99加1變百、999加1變千”的內容,為學生下節(jié)課學習數數分散了難點,提前做好了鋪墊。
一、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內數的連加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2、結合具體情境估算,并說明估算的過程?!緮祵W思考】: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締栴}解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厩楦袘B(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傾聽的好習慣二、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境估算,并說明估算的過程三、 說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四、說教具多媒體課件
3、學生獨立完成說想法:“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此處訓練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老師也能夠了解學生對連加、加減混合運算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后面的教學。4、試一試:“現在我們來到了數學王國的大門口,可是門上有密碼鎖,它的密碼分別是四道數學題,我們得把題做對了才能進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贝颂幵O計了一個密碼鎖,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題讓學生小組合作用教具動手操作,邊擺邊說邊算,獲得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的感性體驗。第二題上升一個難度,讓學生邊說邊算。第三、第四題再提升一個難度,讓學生直接計算。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計算能力,幫助孩子從直觀到抽象,初步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計算能力。
教學目標:1.通過計算點子數,初步學會用乘法解決問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在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系。2.引導學生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類推和遷移,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3.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意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會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問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教學難點:能正確地將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說出算式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課件(每列4棵,共5列樹)師:同學們,今天請你們幫公園的管理員數一數這里種了多少棵樹?生:(獨立完成)數樹的棵數。師:數的累嗎?(累)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如何計算這種排列整齊的時候的數量。二、探究新知。
(3)強化訓練,提升練習課件展示出教材第17頁的第3題,采用“競賽”獎紅花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斗志,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數方陣物體個數橫著數和豎著數兩種不同的方法)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玩一個跳遠游戲好嗎?看看誰跳得最遠。首先我們把1、2組分為A組,3、4組分為B組。游戲開始了。A組每次跳5格,跳了3次,一共15格。3個5相加,加法算式是:5+5+5=15(格)B組每次跳3格,跳了4次,一共12格。4個3相加,加法算式是:3+3+3+3=12(格)(4)回顧反饋,總結收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師生共同回顧全課,總結收獲。提出遇到的問題,雜亂的物體我們可以怎么去數?方陣的物體又可以怎么去數?共同反思過程,讓知識再次得到升華。
教材分析:本單元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學情分析:根據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并能夠初步用乘法解決問題。由于本班學生思維還算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依據課標和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對已學的口訣進行整理,理解乘法口訣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2、初步學習整理口訣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驗發(fā)現規(guī)律的快樂,感受乘法口訣的魅力。
二、說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動,充分感知“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對于學困生,以和他們玩游戲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感知1千米的具體長度,從多角度來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給予他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并讓他們積極匯報自己的親身體會,達到全員參與,共同提高的原則。三、說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觀經驗。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第二步,我在教具上撥幾個分針指的數字大點的時刻看同學們是否認識,并且能否說上為什么,接著我告訴大家先看時針,時針剛走過幾或正指向幾就是幾時。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幾大格我們就用幾乘以5,然后再加上剛過這個大格又走的小格數。第三步,我撥幾個時刻讓同學們告訴我是幾時幾分。第五環(huán)節(jié):認識表示法。在剛才第四環(huán)節(jié)時我就在在黑板上寫出幾個數字表示法的時間和幾個漢字表示法的時間,通過對比讓同學們記住兩種表示法。第六環(huán)節(jié):加強練習。通過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認識時刻、同桌一個撥時刻一個說鐘面上表示的時刻、請一位學生說出一個時刻讓大家在自己的學具上撥出時刻這些活動讓學生將認識時刻這一能力得到鞏固。第七環(huán)節(jié):課外拓展。1、我撥時針和分針讓同學們說出此時的時針和分針形成了什么角,將上一單元知識得到鞏固。2、如果時間允許,我撥時針和分針問學生在這個時刻再經過10分鐘或再經過15分鐘是幾時幾分。
(三)聯系生活玩中強化活動二:制作方向板這樣不僅可以區(qū)分方向板上的8個方向和生活中的8個方向,而且對于四個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實踐活動的練習,從而體會到方向和位置一樣,都是相對的。要找好中心點才能確定方向。進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顒尤喊涯愕姆较虬搴徒淌业姆较虮3忠恢?,同桌或小組間進行你問我答的游戲活動。(四)聯系生活拓展應用出示中國地圖,先來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我們的家鄉(xiāng)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實際是以北京為中心,我們可以在那畫一個方向標,從而使問題一目了然。再找吉林、遼寧、四川分別在北京的()方向。(五)師生整理體驗收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讓學生談兩點:1.談收獲,讓學生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會了什么。
一、說教材主要內容新北師大版第三章第三節(jié)二、說教材分析學生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分析認識,感受數學教學內容分析1、說教學主要內容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2、說教材編寫特點這節(jié)課在本單元中是新課的第三課,知識點更難,它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能夠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3、說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讓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一、說教材: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前面學習了里程表(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兩個數量間關系的另一種解讀。前面我們學習了用線段圖表示各數量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在線段圖中兩數量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通過結束里程數減去開始里程數得到汽車行駛里程數,理解這種關系可以用測量來進行類比練習。讓學生明白其中道理。本節(jié)教材首先呈現一個出租車一周行駛里程表,引導學生先把表中的數據用線段中的點來表示,通過各點的關系來確定每天行駛的里程數。本節(jié)課在教學后的練習中,把這種方法拓展電表度數計算等,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的數學學習方法。二、說教學目標1、通過把里程表中的數據變成線段圖中的各點,理解數量間的關系。2,運用線段圖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是相隔兩站的里程,相對問題1而言,難度有所增加。但數量關系不復雜,而此時學生已經有了問題1扎實的畫圖基礎,所以我直接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畫圖,再算一算。3、會用圖,能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以致用,畫一畫的目的是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所以在學生初步掌握借助畫圖理解問題的基礎上,我及時向學生提問,你還想求哪段,鼓勵學生小組交流,并發(fā)現總結起點相同的里程問題的解決策略。在問題3時,我還是放手自主探究,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此時,聰明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兩站之間的里程的方法,而接受能力稍微慢一點的學生通過畫一畫明確算式中相減的兩個數量分別表示的哪一段路程,也能解答出來,這時再乘勝追擊,鼓勵學生說一個算式,讓其他學生求的是哪兩站之間的里程,這樣的設計既鞏固學習方法,又進行了開拓延展,可謂一舉兩得。本節(jié)課學生經歷、感受著,借助畫圖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讓學生在嘗試、探索中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一、說教材本節(jié)課教學是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系,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1、“街心廣場”教材創(chuàng)設了計算街心廣場面積,花壇面積和每塊地磚的面積等情景,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三個長方形長、寬、面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小數乘法可以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來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2、教材還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地板磚面積,女少可以從前兩個整數乘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小數乘法得數;可以通過單位名稱的轉換推出得數。3、教材通過嘗試練習:試一試和填一填的活動,使學生歸納出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的規(guī)律,這些都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目標:1、結合三個長方形面積關系,促能學生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