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趣導入?! ?. 教師展示做好的漂亮紙袋,讓孩子們產生想要動手的愿望。 2.結合多媒體課件,出示漂亮紙袋。 同學們,這些袋子漂亮嗎?你喜歡嗎?發(fā)現這些紙袋都是什么做成的?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做這些漂亮的紙袋。 二.學習制作紙袋的基本過程?! ?.教師出示制作紙袋需要準備好的東西,讓孩子們自主檢查是否準備齊全?! ?.多媒體出示紙袋制作步驟,讓學生注意觀察,清晰每一步制作的過程: (1)把長方形的對折,畫上虛線,用小剪刀剪去我們不需要的部分,然后用雙面膠粘貼,形成一個紙袋。
2學情分析本課內容選用了苗族阿姐的背簍,黎族阿爸的魚籠,竹搖籃、簸箕等借助家庭中常見的竹器作為學習內容,目的是要求學生用線描的方法對竹器的外形及竹編的篾紋進行描繪,鍛煉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如何用線描的方式描繪生活中的小物件,這為過渡到本課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同時為后面的素描教學內容打下造型基礎。
(四)、反饋練習1.口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學生在書上做第43頁的第5題,限時2分鐘。學生做題,教師計時,做后集體訂正,并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做75-5,90+8這兩道題的。[通過計時計算,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度,通過說兩題的計算過程,加強對新知的鞏固程度。]2.做第43頁的第6題。在這里將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表現出課本上兩人對話的場景(有老師3名,學生40名,45瓶礦泉水夠嗎?),使學生看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果自己在此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么辦,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會用算式表達的同學,可以列出算式來。[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的思維盡可能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有不同的發(fā)展,可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抽象成數學算式。]
一.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第二小節(jié)《筆算除法》的第一課時——《“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1.教材的特點、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通過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豎式計算的合理程序。教科書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一位數除兩位數,被除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例2也是一位數除兩位數,但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有余數。本節(jié)課內容,對學生進一步學習筆算除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筆算除法的步驟和商的書寫位置。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數,應該與下一位上的數連在一起繼續(xù)除的道理。
得出這樣便于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于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并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3、教師點撥: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4.教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這部分的教學,我采用了閱讀自學法。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由“學會”變“會學”,這里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師生的雙邊關系亦實現從扶到放的轉變。在學生自學課本時,老師寫出比例的兩種形式,引導學生注意內項和外項的位置。5.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80:2=200:5中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的關系,引導學生把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分別相乘,比較結果,然后引導他們回答:2:3 = 0.4:0.6。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探討寫分數形式,歸納“交叉相乘”積相等。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檢驗組成的比例對不對?并提問:4:9=5:10成立嗎?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引導學生通過計算幾個比例式的內項積和外項積,也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概括性質。同時也滲透了實踐第一的觀點。
學習快樂嗎?我想很多學生的回答是“不快樂”,為什么呢?看看我們沉重的書包就有了答案:它里面裝滿了早起晚睡、作業(yè)考試、成績評比、特招重點等等,所以有人形象的說它是我們身上的負擔和包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果真如此嗎?當我們靜下心來冷靜的想一想,就會得出另外一種答案:沉重的書包是我們人生的智囊、自信的源泉、遠大的抱負!我們說學習苦,是因為我們僅僅從生理的角度去衡量它,苦于沒有時間看電視、泡網吧、玩游戲、苦于沒有時間貪睡、貪吃、貪玩,總之一句話,苦于沒有時間貪圖享樂!固然,吃喝玩是快樂的,但這種樂趣只是低級的、物質的、短暫的,是動物本能式的快樂,作為人類享受高級的、持久的快樂,應該是精神領域的快樂,她能陶冶情操、讓我們自信自強,使我們生活得更幸福!如何獲得,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鞏固應用按從易到難的原則,設計了4道檢測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全課小結首先學生談收獲,教師進行恰當評價。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經歷一次再學習、再鞏固的過程。教學反思:一、還應展開對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的具體意義的交流性闡釋。雖然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輕松地抽象數學模型和理解新知,但是由于過分關注教學進度,學生沒有時間結合具體情境全面地表述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義。二、對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yǎng)還應加強訓練。每一次讓學生表述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時,學生還沒有來得及充分思考,我總是忍不住著急地引導。其實,如果放手讓學生交流、討論,讓他們自己進行抽象概括,他們還是能解決的。
第一,說教材?!缎迭c搬家》是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43、44頁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并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會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編排從設疑引趣出發(fā),使學生發(fā)現小數點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并通過新奇有趣、層層提高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為以后學習小數的乘除法作好鋪墊。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結合實際情景,發(fā)現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能運用所發(fā)現規(guī)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情感目標:在玩游戲探究新知的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四)、鞏固練習1.操場上打籃球的有4人,打籃球的人數是踢足球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2.踢毽子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引導學生找出等量關系式,然后再解答。指名板演。3.某月雙休日共有9天,是這個月總天數的 ,這個月有多少天?(課件展示完整過程)(五)、課堂小結,整理內化1.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用方程解決一類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方法,你能來總結一下這類方法的一般步驟嗎?(師生回顧解決問題的步驟并總結)2.課件展示一般步驟:用方程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一般步驟:(1)分析題意,判斷單位“1”(即“總量”)。(2)寫出等量關系式。(3)設未知數,列出方程。(4)解方程。(5)寫答語并檢驗。(六)、作業(yè):30頁2、3題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fā)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游戲對于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了解分數的意義之后,對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游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么?、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尋求規(guī)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本課主要采用知識遷移法、直觀教學法、引導發(fā)現法來教學。課上先復習整數乘分數,通過已掌握的整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利用知識遷移規(guī)律自然引出1的是1×,1111的就是×,從而得出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同整數乘分數一樣,都表示22221212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結合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在探討計算結果時,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再借助圖形語言動態(tài)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方法的總結上,通過學生對幾個算式的觀察,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數乘分數就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本節(jié)課學生則主要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練習的方法理解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五、說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折紙。學生在操作手中有時會產生分歧或者折不出,課件的動態(tài)演示,會有力促進學生的模型建立。
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寫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設計意圖:(由用小棒表示數過渡到用計數器上的珠子來表示,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會利用計數器正確讀數、寫數。)(4)教師出示4捆和2根小棒(即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當學生寫出并讀出42以后,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42與24的對比,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2.教學例5(1)第一行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讀給同桌的同學聽,最后集體訂正。(2)第二行第1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十位上有4顆珠子,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試問:這個數該怎么寫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40”,并強調“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要用0占位”。
2.生活情境導入:昨天,老師去逛了逛家電商場,并記下了幾種家電的價格,其中,電視機4000元,冰箱2000元,熱水器800元,電飯煲300元,電水壺70元,電風扇90元,出示PPT課件。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關于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呢?將自己提出的問題寫在練習本上,并列式計算。(二)新課探究,整理歸納1.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1)電視機比冰箱貴多少元?(2)電視機和熱水器總共要多少元?(3)冰箱比熱水器貴多少元?2.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舊知識,列式并解答問題。并說說自己的算法,課堂上交流算法,教師板書,讓學生充分體會算法多樣化。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2、請學生介紹指南針的有關知識,了解指南針的用途。知道指南針是我國古四大發(fā)明之一,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3、自主觀察指南針,看看你能發(fā)現什么。給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空間,為下一步進行小組合作作好鋪墊。4、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學生的發(fā)現,提出要求:小組長安排,按順序發(fā)言,可以相互補充、糾正,比比看哪組的發(fā)現最多。限時5分。師巡視指導?!驹谛〗M合作中,通過一部分已會學生的發(fā)言帶動未知學生的思維,在生生互動中,實現對新知的學習、感悟。】5、匯報交流,檢查鞏固?!就ㄟ^集體匯報交流,在教師的系統(tǒng)總結下并板書下,幫學生建立對另外4個方位的概念,并整體感知八個方位。】6、體驗操作活動1:制作方向板。當學生認識4個方向之后,我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去強化理解認知,教師只是引導者、參與學習,留給學生的是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
一、說教材本節(jié)課教學是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系,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以下特點:1、“街心廣場”教材創(chuàng)設了計算街心廣場面積,花壇面積和每塊地磚的面積等情景,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三個長方形長、寬、面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小數乘法可以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來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2、教材還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探索地板磚面積,女少可以從前兩個整數乘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小數乘法得數;可以通過單位名稱的轉換推出得數。3、教材通過嘗試練習:試一試和填一填的活動,使學生歸納出兩個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的規(guī)律,這些都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索的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目標:1、結合三個長方形面積關系,促能學生探索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法的小數位數的關系。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27頁至29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2、教材簡析“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心理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發(fā)現三角形角和邊的特征,會給三角形分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一、說教材“認識圖形”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教材的小標題為“探索與發(fā)現”,所以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本課內容。先讓學生明確“內角”的意義,然后引導學生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等于多少。結合學生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對于本課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通過測量、撕拼、折疊等方法,探索和發(fā)現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和等于180度。已知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會求第三個角的度數。2、滲透猜想--驗證--結論--運用--引申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好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把教學重難點設定為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并學會應用。
一、說教材。“什么是面積”是北師大版第六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整個小學數學幾何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體會,因此教材在編排上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體會。第一層次通過比較手掌、硬幣、樹葉、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等實物面積的大小,說說生活中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第二層次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第三個層次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并體驗一個數學事實,即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一、說教材《圖形分類》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第一個教學內容。本節(jié)內容正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一些圖形的基礎上,通過分類整理,進一步了解圖形的類別特征,感受它們之間的聯系,同時滲透了分類的數學思想,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教科書安排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通過分類活動初步認識圖形類別特征;第二個問題是在操作活動中發(fā)現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而后設計練一練,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二、說教法、學法1、多媒體教學法。在教學中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這樣比較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自主探究法。課堂上每遇到一個問題,教師總讓學生說理由,給學生留足較大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很好的獨立思考,親身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PPT全稱是PowerPoint,LFPPT為你提供免費PPT模板下載資源。讓你10秒輕松搞定幻燈片制作,打造?顏值的豐富演示文稿素材模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