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3、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優(yōu)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重點:體會優(yōu)化的思想難點:尋找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圖片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你們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嗎?田忌是怎樣贏了齊王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2、問:田忌的馬都不如齊王的馬,但他卻贏了?這是為什么呢?3、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板書課題:數學廣角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老師漂亮一點呢還是喜歡老師丑一點?生:大多數的小朋友說喜歡老師漂亮。師:那你們幫助老師打扮打扮。我最喜歡紅色體恤和這三件下衣,到底怎樣搭配最漂亮呢?請小朋友們給老師出出主意。小朋友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師:謝謝。你們的建議都不錯。那我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老師接著問:那我有兩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有說4種、有說5種、也有說6種的,到底有幾種呢?(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試一試師:請同學們也試著想一想,如果你覺得直接想象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學具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2.發(fā)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有的重復了,有的漏寫了。
教材分析:"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最早出現在《孫子算經》中。教材在本單元安排“雞兔同籠”問題,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半u兔同籠”的原題數據比較大,不利于首次接觸該類問題的學生進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編排了例1,通過化繁為間的思想,幫助學生先探索出解決該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后,再解決《孫子算經》中數據比較大的原題。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教材展示了學生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猜測、列表、假設或方程解。其中假設和列方程解是解決該類問題的餓一般方法?!凹僭O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列方程則有助于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學生選用哪種方法均可,不強求用某一種方法。
這部分內容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這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減整十數、一位數,以及千以內筆算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例題仍以購買玩具火車和玩具汽車為題材,讓學生通過求兩件玩具的價格差引入新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比較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在算法上的異同,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算法。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算法的發(fā)現過程,并在合作與交流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比較合理的口算方法?!跋胂胱鲎觥币彩窍劝才帕艘恍┗揪毩暎瑤椭鷮W生及時地鞏固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然后讓學生通過題組比較,進一步完善算法,并重視通過估算促進口算能力的提高。再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說教法1)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結合起來。2)重視讓學生在嘗試探索的學習過程中,經歷算法的發(fā)現過程。
二、 教學目標1.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出結果。2.理解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分數加法仍然適用,并會運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分數加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簡算能力。 3.體會分數加減運算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三、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數學的神秘感有了更強的好奇心。因此,結合分數加減的學習內容適當補充一些數學史料,可使學生的好奇轉化為探究欲,促其學習數學興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因此,教學時,應重視教材提供的兩個涉及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再補充一些相關的學習材料。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不同算法的思路。
設計思路:以教師從淄川到張店西六路小學講課的親身經歷為線索,創(chuàng)設具有濃郁的生活色彩的教學情境。教學素材來自生活,學生的注意力能迅速被吸引到多姿多彩、具體可感的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覺親切自然、興趣濃厚;所求問題源于學生自己,其主動精神被充分激發(fā),自主解決問題的動機強烈;解題方法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研討得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最后讓學生幫老師解決返程的實際問題,在頗富挑戰(zhàn)性的情境中,既鞏固了新知,又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向現實生活做了適當的延伸。自始至終,氣氛和諧生動自然,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展示自我,整個課堂呈現出情知交融、知行統(tǒng)一、個性共揚的氣象,課堂上流淌著積極參與、主動創(chuàng)新的歡聲笑語。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自然生動的生活情境師:同學們,昨天咱們已經見過面了,誰還記得我?(學生踴躍舉手,氣氛熱烈。)師:你已經了解了我的哪些情況?
3.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深化,應用新知。首先讓學生完成課本76頁練習十三的第一題。主要是檢驗學生對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繪制方法的掌握情況,并能對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所表達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練習時,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再說一說制圖的正確步驟,我用多媒體演示,并提醒學生注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對應的折線各用什么表示,還要寫上數據和制圖日期,根據學生的制作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兩條折線上的數據怎樣寫就不混淆了?最后讓學生看圖回答題中的問題,這里重點幫助學生弄清“溫差”的含義,另外,在回答最后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說“我喜歡看統(tǒng)計圖”,我就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看統(tǒng)計圖?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直觀、形象的優(yōu)越性
3.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步驟:要把加上或減去的兩位數看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先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再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三、鞏固練習課本第93頁的做一做。分別指名口算,并說說怎么想的。四、全課總結1.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并出示課題: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2.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應注意什么?五、布置作業(yè)教后反思《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本單元仍然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如本課時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既呈現了口算方法,還出現了在腦中想豎式的方法;在教學筆算時,還出現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展開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學習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1.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同一類物品進行不同的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2.初步感知不同標準分類的意義,體驗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3.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4.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5.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重點:選擇不同標準分類難點:思維的發(fā)散性 關鍵:在直觀中拓展思維的時空教學準備:鉛筆、實物卡片、學具袋(各種形狀、顏色各異的物品)教學過程:一、觀察分析 多重分類1.師出示如書本P39頁的鉛筆。(1)觀察這些鉛筆有什么不同?并把它們分分類。(2)四人一小組交流、討論可以怎么分類?是按什么分的?比比哪一組的分法最多。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教學過程一、引言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估計實際測量數學書的長數學書的寬數學書的厚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師: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教學追記:本堂課,在我?guī)ьI著學生利用教具進行操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圓的面積與拼成長方形面積的關系,圓的周長、半徑和長方形的長、寬的關系,并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學環(huán)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充分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領悟出求環(huán)形的面積是用外圓面積減去內圓面積,并引導他們發(fā)現這兩種算法的一致性,同時提醒學生盡量使用簡便算法,減少計算量。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練習課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靈活解答幾何圖形問題。教學重點:認真審題,分辨求周長或求面積。教學過程:一、復習。1、求出下面圓的周長和面積并用彩筆描出周長,用陰影表示出面積。
4.操作。(“做一做”第2題) 全班同學動手操作,1名同學到投影儀上操作。 (1)第1行擺5個△,在△下面擺○,△要比○多1個。第2行擺幾個○? (2)第1行擺4朵紅花,擺的黃花比紅花少1朵,第2行擺幾朵黃花? 二、運用新知 教科書練習一第1~4題。 1.第1題:左圖是猴子多,右圖是骨頭多。(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勢) 2.第2題:學生觀察,看到公雞和鴨子雖然擺的一樣長,但疏密不同,進而判斷擺的密的鴨子的只數多些,而公雞只數少些。 3.第3題:學生在觀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樣多的基礎上,只需比較兩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題:此題是在同一排中比較多少,當第5次循環(huán)出現珠子時,只出現了一個黃色珠子,所以黃珠子多而紅珠子少。 三、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較時,一定要一個對著一個比,就會得到正確的結果。
出示: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有450人,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你能把這道題改編成另外二道一步計算的百分數應用題嗎?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90%,女生有多少人?3、某校有女生450人,是男生的90%,男生有多少人?師:你覺得這三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都以男生的人數為單位“1”異:條件與問題不同出示:1、完成書本124頁第14題。2、200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253元,1999年為2210元。2000年比1999年增長百分之幾?3、一本書有240頁,小林第一天看了 ,第二天看了12.5%,第三天應該從第幾頁看起?4、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比邊長2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少百分之幾?5、修一條公路,實際造價84萬元,比原計劃增加了5%,增加了多少萬元?出示:1、花園小學五年級男生有150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 ,已知五年級人數占全校學生人數的25%。全校有多少名學生?2、書本124頁第15、16、17題。
【新知識點】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填寫扇形統(tǒng)計圖根據扇形統(tǒng)計圖所提供的數據回答問題【單元教學目標】1,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2,能夠看懂并會填扇形統(tǒng)計圖.3,會根據扇形統(tǒng)計圖所提供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4,進一步了解統(tǒng)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5,通過對相關素材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單元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生掌握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難點:在學習中體會各種統(tǒng)計圖的不同特點.【教學建議】學生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過有關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的知識,也初步認識了扇形,而且也學習了有關百分數的知識,所有這些都為學校繼續(xù)學習統(tǒng)計圖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扇形統(tǒng)計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課時安排】
教具、學具準備:各種形狀的紙、樹葉、繩子、直尺、卷尺等。教學過程:一、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锲泛推矫鎴D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誰知道周長是什么意思?請你具體指一指,你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樣的長度。(一生指)二、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么求呢?正方形的周長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板書:邊長×4)如果量出正方形的邊長是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5×4=20(厘米)。長方形的周長呢?量出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好了。長+寬+長+寬(板書)。如果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周長就是:6+4+6+4=20(厘米)。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長×2+寬×2。即:6×2+4×2=20(厘米)。如果讓你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正方形呢?想清楚了,我們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81頁的做一做。做完后,引導學生觀察4和8;16和32這一組的最大公因數的特點:當較大數是較小數的倍數時,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是較小數。1和7;8和9這一組數的最大公因數只有1。這樣的練習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發(fā)現求最大公因數中的特殊情況。四、遷移運用,拓展探究寫出下列各分數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數。7/21 8/28 16/40 6/15 目的是為下一節(jié)課《約分》做好了知識的鋪墊。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同桌互說,指名匯報。這樣的總結,從知識的層面上做了一次回顧。并及時的總結了解學情,真正做到“堂堂清”五、說板書設計我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各位評委老師,我僅從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這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千變萬化的生成效果,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相結合。說課的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本課內容安排在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后,考慮到以后每次出現的口訣都比較多,而且較難記,所以學習乘加乘減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后面的乘法口訣。本課的教學內容有兩個特點:一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為解決實際問題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并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樣的,通過對各種方法的比較能進一步加強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二是第一冊學生已經學過了連加、連減,它的計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本冊的乘加、乘減都是只教學乘法在前,加、減法在后的題型,計算順序同樣是從左至右;但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這樣說,而必須是學生明確要先算乘法,教材的設計就正是如此,沒把“先算乘法”作為運算順序機械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聯(lián)系解題策略,使學生依據問題的情理確定先算乘法,真正明白算理。根據教材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在實際問題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減算式的意義,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乘加乘減算式的運算順序。
(1)讓學生先想象以后,再發(fā)言。(2)組織兩個學生親自在全班進行驗證。(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通過學生的想象、驗證,不但又一次讓學生直觀感受了鏡面對稱的性質,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二.實踐應用。1.進入第四個情境。配音:“咦,這是什么呢?”學生會很快答:是只蝴蝶。提問:怎樣做才能看見一只完整的蝴蝶呢?學生回答后,課件演示一遍。要求以組為單位,拿出準備好的圖片,進行照一照,能知道它們分別是些什么。指名學生上臺演示。2.進入第五個情境。配音:“哪個是她們是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呢?”指名選擇,并說出為什么?3.玩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游戲要求:老師做動作,要求學生做鏡子里的動作??凑l反應快,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通過想一想、照一照、連一連、圈一圈等活動。加深了學生對鏡面對稱的性質的理解,使學生親身體驗了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1)聽一遍范唱錄音?! ?2)討論歌曲的歌詞表現的是什么內容?(師生共同討論)第一部分實際上只有兩句歌詞:“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歌聲與微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繪了“友誼花開遍地香”的情景。這首歌雖然短小,意義卻不小。
(一)教學內容:我說課的內容是第5單元中內容,(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數學中最基本的運算之一。從教材的縱向聯(lián)系來看,幾年前已學過整數加法和小數加法,以及加法的運算定律,知道它不僅適用于整數加法,而且也適用于小數加法。那么是否也適用于現在所學習的分數加法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當然,結果是肯定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可使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后面學習分數加法的簡便計算打好基礎,同時也為學習小數、分數混合運算奠定基礎。其次,將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也拓展了加法運算定律的使用范圍,豐富其內涵。而且加法運算定律字母表示形式,為以后代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