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這部分的教學,我采用了閱讀自學法。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由“學會”變“會學”,這里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師生的雙邊關系亦實現從扶到放的轉變。在學生自學課本時,老師寫出比例的兩種形式,引導學生注意內項和外項的位置。5.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觀察80:2=200:5中的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的關系,引導學生把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分別相乘,比較結果,然后引導他們回答:2:3 = 0.4:0.6。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探討寫分數形式,歸納“交叉相乘”積相等。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檢驗組成的比例對不對?并提問:4:9=5:10成立嗎?比例的基本性質是本課的第二個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引導學生通過計算幾個比例式的內項積和外項積,也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概括性質。同時也滲透了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估算度的把握。《標準》在計算教學方面強調的內容之一是重視估算,培養(yǎng)估算意識。我們認為重視估算,就是對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具體體現在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本節(jié)課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兩種估算方法,結合具體情況作出合理解釋。四、教會學生單元整理與復習的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我們知道授人以漁而非魚的道理。在本節(jié)課中,老師設計了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與復習的方法,如:帶著問題看書,將算式分類、歸納、總結出本單元所學內容,計算方法,注意地方,最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學生將終身受益。我想我們教學研討活動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
比較2和3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的不同?請學生具體解釋一下270-180為什么要用括號?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計算的步數也是不同的。(再請學生分別說說這兩個算式的計算過程,每一步的含義。)小結:括號是用來改變運算順序的。當你列出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與實際需要的運算順序不相符時,就用括號來改變運算順序。比如(擦去(270-180)÷30中的括號)這樣的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運算順序的規(guī)定是不能先算270-180的,要想先算這部分就要用括號把這一步括起來。這個算式才正確表示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設計意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究過程及疑難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發(fā)言、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辨析評價,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穩(wěn)定和完善。)
一 說教材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的單元復習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三單元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以及基本的簡便計算方法(連減、連除)基礎上進行的整理復習課。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1、通過復習、梳理,學生能熟練掌握加法、乘法等運算定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2、培養(yǎng)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算法的能力,能靈活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并熟練掌握運算定律,正確進行簡便計算。教學難點:根據實際,靈活計算。三、說教法學法根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從結繩計數說起教學目標1、讓學生讀懂教材中呈現的材料,介紹記數的演變過程。2、滲透數學的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舉。教學重點讓學生讀懂教材中呈現的材料,介紹記數的演變過程。教學難點讓學生讀懂教材中呈現的材料,介紹記數的演變過程。教學準備掛圖教學流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師:你知道古時候我們是怎樣計數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了解記數的演變過程“從結繩記數”說起。2、看到了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二、學習新知。1、請學生閱讀書本上的有關知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2、交流:(1)在遠古時代,為了記下獵物的多少,人們用石子計數或結繩記數。是一一對應的。
一、教材分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游戲”、“送信游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谝陨戏治?,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qū)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20并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后,已具備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jié)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教學內容: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9-20的內容及練習二的第8-10題。(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幾和幾”數的組成知識是學習加減法的基礎,這是一年級教學要注意的部分。在認數教學中,主要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的游戲,使學生知道了數的組成。(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目標:(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2)使學生能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級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初步的自學能力。(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做練習的良好習慣,積極動腦思考的學習品質及互助,創(chuàng)新意識和評價意識。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并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二、說教法本課時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幾點:1、創(chuàng)設游戲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最后,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分小棒”等游戲,讓學生不斷地動手操作與合作討論中自己掌握知識,并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興趣容易轉移,針對這一特點,出示學生情有獨鐘的小動物,增加情趣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形成探究的欲望。這種疑惑,正蘊含著不解、猜度以及思維的發(fā)動;這驚奇,則蘊含著求索、發(fā)現以及對思維的刺激。至于哪種積極的探究欲望,可使學生獲得想象力和猜度的樂趣,維系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信心。通過講講練練,既抓住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4、回憶總結,系統建構請學生回答做連加時該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最后師生共同小結。[設計意圖:培養(yǎng)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便于教師及時掌握情況,收取反饋信息,加深理解。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三)鞏固強化,拓展思維1、基本題:(1)集體練習,擺一擺再填數,通過操作學具,鞏固連加知識。(2)看圖列連加算式計算。
教材說明:連加法是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教學目標:1.掌握連加法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2.進一步鞏固100以內的加法,提高計算能力。3.培養(yǎng)書寫工整、計算認真的好習慣。教學重點:根據情境,正確列出連加法算式,并用豎式進行計算。明確連加法的意義。教學難點:掌握連加法豎式的寫法,明確要用前兩個加數的和加第三個加數。教學流程:以下分四個板塊進行。一、知識遷移??谒憔毩曨}:1.兩個一位數相加(9+7=8+6=8+7=)2.三個一位數相加(8+9+5=2+9+4=6+5+7=)【設計目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在計算時,歸根結底是兩個一位數的計算,所以課前的練習有利于學生提高計算準確性,鞏固計算順序
對比分析為什么剛才咱們從不同的3個數字中選出兩個,可以擺成6個不同的兩位數,而現在三個同學每兩個握一次手,就一共只握了3次呢?(學生討論,發(fā)表意見)(握手不存在調換位置的情況,跟順序無關,而排列數,位置調換就變成另一個數,與順序有關。)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師引導:同學們今天說得太精彩了!那我們就進數學廣角痛痛快快地玩玩吧?。ǔ鍪菊n件)問:進去嗎?(再次打開課件,欣賞)1、快樂狗活動室(練習二十三第2題)質疑:咦,機靈貓,蘭蘭他們去哪了?呵,機靈貓貓想要運動運動,就來到了快樂狗活動室。(課件展示)機靈貓就是機靈貓,看他們打球還想到問題了:如果每兩個人打一場乒乓球比賽,他們三人一共要打多少場比賽呢?誰能很快說出來?。▽W生分析,指名說說)2、小喜鵲超市(練習二十三第1題)
這是一個所有學生都非常熟悉的學習生活事例,這個事例中包含著基數和序數知識。通過這個活動,可以使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切實感受數學與自己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系,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5、錘子、剪刀、布這是一個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的游戲,游戲蘊涵了統計和比多少的知識。這樣既鞏固了比多比少的知識,又使學生體會了比多少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還讓學生學習了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教學目標:1、進一步掌握10以內的數的大小順序,加深對基數和序數的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提高口算能力。2、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與他人團結合作的能力3、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47頁《用數學》這一課的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用6、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的計算問題,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初步掌握了6、7的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習方法、能力的培養(yǎng)將對今后進一步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起到重要的作用。教材第47頁集中安排了一組以“金色的秋天”為主題的“用數學”的內容,包括例題中的4+2=6和7-3=4以及相對應的做一做的簡單求和與求剩余兩個問題。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以及用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這是教材第一次出現這種形式的內容,它是一種用情境圖反映的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并在生活中去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鞏固學生的這一能力,教材還在第52頁配備了同一類型的保護小動物為主題的練習。
以引導學生的餓練習興趣,再讓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之后再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匯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和學生一起評價提出的問題。再讓學生獨立解決提出的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并在組內進行交流評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觀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經驗。5,讓學生充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整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在不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中,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重點及難點: 重點:感知8以內的數量 難點:能排除物體大小、顏色的干擾,理解數的實際意義。三、活動準備: 1、紙箱制戰(zhàn)斗機(與幼兒人數相等)內有一個,炮彈8發(fā)?! ?、惡魔城堡情境、小動物若干。四、活動流程: 語言引導、激發(fā)興趣→情景練習、感知數量→排除干擾、鞏固練習。五、活動過程:(一)、語言引導、激發(fā)興趣 說明:請幼兒當小小飛行員上藍天練本領,登上飛機。
1.教學內容:本課是北師大版第三單元《分數》:《找最小公倍數》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fā)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并總結歸納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2.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比較豐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整除、倍數、因數以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通過寫出幾個數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再從公有的倍數中找出最小的一個,從而引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著用集合圖形象地表示出兩個數的倍數,以及這兩個數公有的倍數,這一內容的學習也為今后的通分、約分學習打下的基礎,具有科學的、嚴密的邏輯性。(二)對教材的處理意見1.教材中讓學生找4和6的倍數,進而引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利于學生建立對概念的理解。
0的書寫有其規(guī)范的筆順,對此學生在第一次書寫時,要對學生說清楚0這個數字的啟閉與收筆,要讓每個學生清楚0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對個別學生不正確的書寫要及時糾正?!驹O計意圖】借助小白兔吃蘿卜的有趣情境,用運動的觀點,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物體個數從有到無的變化過程,從中讓學生知道“沒有”可以用數字0表示,知道0所表示的物體個數比123.....要少。三全課總結讓學生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體會?還有哪些疑問?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知道了一個也沒有就用0這個數字來表示,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見到0.直尺上的0表示從0開始,溫度計上的0,表示的是一個基準.....我們還學會了0的寫法。課下希望你們能留心觀察,相信你們充滿智慧的雙眼會發(fā)現更多與0相關的問題。
(3)學生根據展示的作品,匯報設計過程。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設計過程。設計意圖:通過畫一畫展示作品,讓學生體會圖形變化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三)、總結提升、質疑問難。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究,你一定收獲頗豐,誰愿意告訴老師,這節(jié)課你的學習收獲?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小結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鞏固將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方法。(四)、課堂檢測(課件出示)1、請說出下圖的各個動物館的位置。2、判斷題:3、選擇題: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檢測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五)、課外拓展延伸。(1分鐘)生活處處有數學,生活中也有很多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現象,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課件播放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的例子)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發(fā)現數學的美。
二、說學生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更容易接受直觀演示和情境體驗的認知過程。在同時一年級學生受年齡限制特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同一種活動中所保持的時間不長,因此課堂形式應該是靈活多變的,聽、說、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相結合。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從生活中玩耍中學到的知識,要比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更重要。通過自身體驗獲得知識能使頭腦更加活躍。所授課兩個班的孩子有一定的計算基礎,絕大多數都能熟練地口頭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僅個別孩子還需要借助手指或者學具進行計算。根據具體情境圖列算式時,多數孩子都能準確的提取圖中的數學信息,但完成一圖兩式時,部分孩子有一定困難。據分析,這部分孩子對加減法互逆關系的理解不夠牢靠,運用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也不牢靠。因此,在學習10的加減法時,個別孩子可能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還有一定障礙。
一、教材分析:本教學內容是進位加法第三節(jié)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掌握了10以內的加法以及簡單的10加幾的運算,并且有學習9加幾和8加幾的基礎。本課教材在創(chuàng)設“有幾只小鳥”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學習7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然后安排了練一練,讓學生在興趣中用所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發(fā)展思維。二、教法與學法: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計算20以內進位加法的經驗,并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會計算10以內加減法。教師在教學時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多樣性。
基于以上教學內容,我作了如下的教學設計:本節(jié)課以大量的數學信息作為主要線索,并通過以下活動實現教學目標。1、創(chuàng)設“農家小院”里大豐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尋找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2、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乘除法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建立“運用乘法、除法與“倍”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3、運用所建模型,解決相關問題,并通過練習,讓學生感受數學簡捷思維的優(yōu)勢和廣泛應用的價值。根據教學設計,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1、結合“農家小院”具體情境圖的觀察,讓學生經歷尋找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2、能夠運用乘法,除法與“倍”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