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闭?jié)課以動畫人物情境貫穿于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上課伊始我播放一首學生熟悉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的片頭曲《人生不過一百年》,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自然引出7個動畫人物。不僅復習了1—5,而且順利引出新課。接下來的探究新知階段,繼續(xù)以為七劍合壁解決困難為情境線索,將新知自然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6和7的數數、認數、數序、比較大小、序數意義以及書寫的學習。
《8、7、6加幾》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P103-104中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9加幾的基礎進行的,計算加法的方法與上節(jié)相同。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本節(jié)內容還兼有鞏固上節(jié)教材的任務。教材中安排了三個例題?!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本節(jié)課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帶領同學去游樂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一個房間里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里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發(fā)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2、實驗操作。(細分)(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學習8、9的組成以后,如何牢固掌握至關重要。我采用拍手游戲、找朋友、對口令的形式深化學生記憶。教師說7,學生對1,7和1組成8。除了師生互對,同桌之間也可以對口令、做拍手游戲。這樣教學設計能夠使師生互動,拉近師生距離,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情感。(四)找朋友在本節(jié)課結束之時,我組織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教師把8張數字卡片發(fā)給8個學生,讓他們面對面站好,要求他們找到朋友以后手中的數字卡片組成8。其他學生一起倒計時,5、4、3、2、1。瞬間8個學生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教室里一片歡騰。這樣教學設計再次深化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所學知識進一步得到了升華,孩子們對8、9組成的記憶將牢記心中。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里帶了10瓶飲料要個伙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3、匯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匯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記住10的組成?5、游戲:師生互動老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生生互動說數并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從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并在游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悅,實現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第二層:教學例6。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該怎樣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2、在計數器上演示11+2=13的過程。強調2要加到個位上去,強調十位上的一表示一個十,個位上的一表示一個一。3、演示從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還剩多少根小棒?該怎樣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4、請學生上臺演示13-2=11的過程。使學生理解算理。5、學習加法和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簡單介紹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練習,實踐應用1、完成課本第88頁中“做一做”的第一題。第一小題:看左圖,指名讓學生說出圖意,再試著把左邊的算式填寫完整。(對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進行引導)第二小題:看右圖,指名讓學生說出圖意,再仿照第一題寫出四道算式。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1)認識“11”。讓學生說說身邊的“11”,接著數出11根小棒。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想學生能順利地數出;再接著讓學生另外數出11根小棒,動手擺一擺,探討一下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擺法。比較各種擺法的不同點。[在學習新知,突破重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口說一說,動手擺一擺,用眼觀察,用腦思考,使學生通過具體實物比較各種擺法,讓學生借助實物感知10根一捆的原因,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認知。](2)學習例2中的“15、20”,加深理解組成。讓學生數出15根小棒,動手擺一擺,捆一捆。引導學生運用上面發(fā)現的容易看出數量的方法,擺一擺,捆一捆,同桌交流,互相猜猜,根據實物說出數量,根據實物說數的組成,再倒過來根據組成說出這個數。如:“15是由1個十和5個一組成,1個十和5個一組成15?!蓖瑯?,讓學生動手擺擺,捆捆,看看,說說,學習“20”。
本節(jié)課是學生入學后的第二節(jié)數學課。此前,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同樣多”、“多些”、“少些”的感性經驗,但在比較時,往往是運用數數的方法,而今天要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多少,是一個質的飛躍。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所以,我力圖體現: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性、梯度性和趣味性的練習,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學生的發(fā)展,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挑戰(zhàn)學生智慧,實現有效學習。本節(jié)課教學,我先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出學習內容。
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比長短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短概念的認識??梢砸龑W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比較,也可以提示學生:比一比每步多長,誰跳得遠等等。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游戲中去,與學生一起活動,對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肯定。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四環(huán)節(jié),知識消費,提高興趣 出示教科書12頁6題,引發(fā)思考:你看蛇和鱷魚也在為誰長誰短爭執(zhí)起來。請小朋友作裁判好嗎? 安排一組練習,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六、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我把教學內容在知識點不變的基礎上,以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遵照學生年齡特點,激發(fā)興趣為主。
板塊三:拓展延伸,促進內化。 新的教學方法是從塑造人的角度考慮。因此,課堂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本課知識的教學,而應創(chuàng)設機會,促進知識的內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正因為深知這一點,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森林小幫手"這一拓展練習,讓學生帶著成功的探索經驗去思考并解決更多復雜標準的分類。這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各類物體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知識,美化了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還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板塊四:作業(yè)延伸,還原于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的。基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我設計了以下的課外作業(yè):1、請小朋友利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書包、書柜、衣柜事理好。2、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你是當地的某大超市、商場的設計家或管理人員,你將怎么擺放物品和劃分商場呢?
同時,大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對學具材料進行分類,可以選擇不同標準(例如,可以按照學具的形狀、顏色、是否立體圖形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總結分類的依據,以此來評價孩子分類的能力。板塊四:鞏固應用,拓展延伸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在本課最后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可以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做些什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整節(jié)課的設計貼近生活,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且體現《課標》中數學知識生活化的要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層層深入,最后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
五、總結與談感受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多少”(出示課題),同學們學會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說明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還玩了猜數游戲,你們覺得這樣的學習有趣嗎?有什么感受呢?[總評]本課教學設計體現如下幾個特點:1、 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三缸小金魚)引入,為學生提供了富有生活氣息的具體情境。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2、注重體現學習方式。這節(jié)課學習過程,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但學生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且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于學生全面的發(fā)展。3、注重創(chuàng)設輕松課堂。猜數游戲的設計,創(chuàng)設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學生這樣氛圍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教學課堂境界,對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產生不可量化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靈活地掌握知識,在這我設計了一個“擺花片“的活動,讓學生拿出1個黃色花片和7個紅色花片,學生任意擺成一行,擺好后說一說是怎樣擺的,黃花片擺在第幾,并鼓勵學生向同桌介紹一下自已的擺法。(通過這一活動,培養(yǎng)費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四、鞏固練習1、基礎練習:課本23頁練一練第1題,“共有()朵花,從左數分別把第2朵和第6朵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幾個和第幾的含義。2、針對性練習:右以讓學生說說各位車手的名次,再連線,這道題的側重點是比賽地順序。有針對性的鞏固第幾的含義。3、綜合應用練習:最后組織學生做游戲,從左數第3排的同學站起來;對著老師這排的前4個同學丫起來,對著老師這排的第5個同學舉一下手等等。通過游戲讓學生鞏固幾個和第幾的含義,同時讓學生感受愛到數學就在身邊。五、全課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心,你有什么收獲?總之,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在精心設計的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新課程如一股春風吹進了我們的校園,走進了每一位師生的生活。我校從去年秋季開始選用了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多來,我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刻苦學習、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了一些適合本地教學實際的有益途徑,本節(jié)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生已經學習了8和9 的加減法后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jié)課將為今后學習文字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教材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根據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了再加工,旨在因地制宜,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同時在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說教法1、圖示法。圖示法直觀而形象,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本課在學生疑難處,可采用圖示法。如大格數與小格數的對應關系。又如認識幾時幾分,在鐘面上采用扇形陰影表示分針走過的小格。2、引導法。由于本課的內容特點和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在概括看時間的方法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扶放結合,相得益彰。四、說學法1、小組合作。學生是在互動中,沖擊成見、已有知識和思考習慣,從而產生新知識的。本課中,可讓學生小組內說自己的想法,討論看時間的方法,撥鐘練習,相互糾錯。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不僅得到知識,還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本單元教學使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內容結構如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認識半時。共計兩課時。本節(jié)課在認識鐘面及整時基礎上認識半時,發(fā)現半時指針的化向特點,是今后學習時、分、秒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難點。一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有愛說、愛動、愛表現的特點,針對這一現狀,結合他們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理念,設計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借助已有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認識半時;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培養(yǎng)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通過有趣的機器人引出學生對幾何體的初步感知。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學生強烈渴望進入下面的學習。2、我接著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并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給幾何體命名,再一次調動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致。3、游戲“我說你摸”“搭一撘”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由實物抽象出形狀圖形,培養(yǎng)學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狀說出生活中是這種形狀的實物的練習活動。游戲,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并能感受復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系。4、內容小結,鞏固新知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和學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哪些物體。既是學生對這節(jié)課知識的自我整理,同時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對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數數的規(guī)律,我把孩子們剛才數過的一些事物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多媒體課件),并要求學生再數一數,數完后再讓他們讀一讀。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自始至終都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動腦,主動參與到和他人的合作交流之中,在找、數和說的過程中探究新知,學會“一個一個地按順序數數”。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綜合實踐、學以致用。為了體現數學來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首先,我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要求孩子們正確地數出,并用數字來正確表述。此環(huán)節(jié)中,課件中所出示的圖片與相應的數字一一對應,我讓孩子們依次輸出后,再指名同學用鼠標拖進正確的數字,孩子們覺得又新奇又好玩,紛紛要求上來試試,參與積極性非常之高。這是一個寓教于樂的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中即讓學生利用了和鞏固新課中總結的新知識,又讓學生在躍躍欲試的熱情中感受到玩中學的樂趣。
小組交流匯報: ①、20以內加減法知識 教師結合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各項活動的總人數,對于有道理的都予以肯定。如結合“踢球有多少人?”可以有多種方法: 生1:從圖上看到守門的有1人,踢球的有的1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1+14=15(人) 生2:黃隊有7人,藍隊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7+8=15(人) 生3:戴帽子的隊員有1人,沒戴帽子的有14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為1+14=15(人) ②、幾和第幾的知識 師:剛才有小朋友提出跑步的分別是第幾名?小朋友們就來當一回裁判,老師指著哪一位小運動員,你們就舉起手中“第幾”的卡片來說說他們的名次。 (三)嘗試統(tǒng)計 按學生對活動的喜好將學生分成五組。 每小組統(tǒng)計所學活動的人數,用笑臉圖片表示,最后每一組把笑臉圖貼到教師出示的大統(tǒng)計圖上。
讀數時,先讀十位上的數,再讀個位上的數,十位上是幾就讀幾十,個位是幾就寫讀幾,這個數讀作“二十四”。設計意圖:(由用小棒表示數過渡到用計數器上的珠子來表示,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會利用計數器正確讀數、寫數。)(4)教師出示4捆和2根小棒(即42根小棒),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以上過程。當學生寫出并讀出42以后,讓學生對比24與42中的“4”、“2”的意義,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42與24的對比,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2.教學例5(1)第一行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讀給同桌的同學聽,最后集體訂正。(2)第二行第1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十位上有4顆珠子,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試問:這個數該怎么寫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40”,并強調“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要用0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