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讀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掌握賞析詩歌的一般路徑。《海燕》是一篇經典的散文詩,其極富感染力的語言需要通過反復誦讀去體會。在第1課時中,課堂以朗讀為核心,通過朗讀全文,體會情感的變化,理清文章層次結構,通過朗讀海燕活動的環(huán)境的句子,體會海燕的象征意義。同時,對具體詩句應當如何朗讀的揣摩,也提升了學生的朗讀技巧。通過分析關鍵詞句,深入把握具體形象的象征意義。學生在第1節(jié)課時中已經知道了象征手法,但這種理解可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要幫助學生真正體會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深刻意義,可以通過分析課文里含有象征意味的關鍵性詞語或句子的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理解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思。這種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圖和情感,避免了對文本的淺顯化解讀,培養(yǎng)了學生深入分析詩歌的能力。
本文的抒情語句雖然不多,但也很有特點。一是蘊含于敘述之中,如第2段開頭“當余之從師也”,結尾“況才之過于余者乎”,在敘述中表露出濃厚的感慨、嘆息意味;二是潛藏在議論中,如文章結尾“余之志也”“豈知予者哉”兩句,在議論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向,有一唱三嘆、低回婉轉之致。【設計意圖】對于具體的內容細節(jié)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表現手法、寫作手法的概念。賞析文章的表現手法和寫作手法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互相幫助,加深理解。三、發(fā)表觀點,個性表達1.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一言。談談你是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的。預設 【示例】作者雖然家庭貧困,但依然好學,即使身處富貴的同窗之中,也不羨慕別人,而是以學習為樂,這種勤奮好學、坦然樂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老師時態(tài)度恭敬,這是我們作為學生應該做到的,但是學貴有疑,當我們有疑惑時應及時向老師提出,和老師共同商討,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tǒng)一。)
2.攻辯階段。(1)第一輪攻辯:正方二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時間為1分30秒。(2)第二輪攻辯:反方二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時間為1分30秒。(3)第三輪攻辯:正方三辯選擇反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時間為1分30秒。(4)第四輪攻辯:反方三辯選擇正方二辯或三辯進行一對一攻辯,時間為1分30秒。(5)正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時間為1分30秒。(6)反方一辯進行攻辯小結,時間為1分30秒。3.自由辯論階段。由正方先開始,雙方自由辯論,時間一共為8分鐘,雙方各4分鐘。4.結辯階段。(1)反方四辯總結陳詞,時間為3分鐘。(2)正方四辯總結陳詞,時間為3分鐘。5.觀眾提問。觀眾分別向正方和反方提兩個問題,正方和反方自由作答,每個問題回答時間不超過1分鐘。根據評分標準,評委進行打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公平意識;評選出最佳團隊和最佳辯手,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驹O計意圖】辯論賽的舉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知識運用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
1.環(huán)境本身的特點。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交代背景;②體現時間或情節(jié)的變化;③渲染、營造氛圍。2.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的關系。①烘托人物心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運。3.環(huán)境描寫對情節(jié)的作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為下文情節(jié)做鋪墊、埋下伏筆等。4.環(huán)境描寫對主題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不是單一的,要結合具體句子分析其作用。疑難探究本文是如何描寫環(huán)境,尤其是怒江的?文中有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刻畫了怒江大峽谷的陡峭、艱險。先是聽到聲音,然后才是遠眺。感覺怒江“深遠似涓涓細流”,再近看,俯瞰江底“驀地心中一顫”,將遠眺、俯瞰與聽覺相結合,多角度展示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烘托出峽谷的險峻氣勢。“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則充分抒發(fā)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突出人,特別是馬幫漢子的彪悍和野性,他們常年穿行在這樣的險境,卻瀟灑自如,舉重若輕,表現了西南邊陲邊民的無畏與勇敢。
2.了解“散曲”。散曲:到了元代,出現新興的體裁——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套數和小令兩種基本形式。套數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都是有標題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3.品讀曲詞,把握詩歌內容與情感。(1)反復朗讀課文,說說這首小令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寫的是什么內容。預設 共寫了三層。第一層:“峰巒如聚……山河表里潼關路。”寫潼關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望西都……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由潼關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及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抒發(fā)懷古情思。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睆膶ΜF實場景的描寫轉入議論抒情,詩人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
如何理解文中對于言與意關系的分析?文章分析了言和意的關系,認為言是用以表達情感意緒的工具,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用言來傳達的。因為意是豐富的、無限的、縹緲易逝的,具有混整的特性;而一旦用言語表現出來,意思就固定了、單一了,如果再考慮交流中信息的損耗、接受者理解的不同等因素,用言來表現的意就會出現偏差,而失去其豐富性。這里道出了人類語言先天的局限性。自從產生語言,人類逐漸習慣于以語言來思維,以固定的語義系統(tǒng)來指稱和描述外在世界,但世界是豐富的、具體的,語言卻是概括的、抽象的,再完備的語義系統(tǒng),都無法完全準確地指稱和描摹每一個個體事物。 黑格爾甚至斷言:“語言本質上只表達普遍的東西,但人們所想的卻是特殊的東西,因此不能用語言表達人們所想的東西?!币蚨髡哒f,以言語來表達豐富的“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當然,如果通過詞語、概念的辨析,使語言表述精確化、嚴密化,或者采用修辭或文學的手段,拓展語言的表現力和表現空間,就可以盡可能地使“言” 來表達豐富的“意”。
一個人的靈魂總是會在他的眼睛和語言里得到表露。靈魂高尚者,眼光明亮,語言高雅。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個人的眼睛和語言而窺視到他的靈魂,眼神淫邪,語言污穢,他的靈魂必定卑鄙骯臟。修改指導:這段論述用正反雙向說理的方法闡明了一個人的靈魂、眼睛、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條理清楚,語言簡明,從思維和闡述上來看,應該說是準確嚴密的。但是,我們可以將語言潤色,使原文變得更好。修改示例:靈魂儲藏在人的心中,閃動在人的眼里,表露在人的嘴上。眼睛足以傳情。它毫不掩飾地展現出你的學識、品性和情操:也許你貌不驚人,眼小如豆,但它卻可以流露出華美的氣質;也許你美目流盼,但卻可能有一個蜷曲衰敗的靈魂在其中沉睡。師:精妙地運用動詞,恰到好處地使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巧妙地使用假設句式,使文章在闡釋事理的同時也不乏生動形象。【設計意圖】把握了習作的要求后,給學生幾個片段嘗試修改。學生先從“言”和“意”等方面來進行修改,教師再具體示范指導,為綜合修改全文做準備。
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小事物中也蘊含著許許多多的道理。一個孩子手里拿著橘子,問了媽媽兩個問題:“為什么吃橘子要剝皮呢?”“橘子里的果肉為什么是一瓣兒一瓣兒的呢?”這僅是兩個平淡無奇的小問題,但孩子和媽媽的一問一答里卻蘊藏了做人的大道理。吃橘子要剝皮,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勞動的。世界上沒有可以白吃的午餐,任何東西都要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就算已經遍體鱗傷,也要堅持下去,因為用自己的汗水換取的果實才是最有意義的。即使那果實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甜的,但它卻是最美味的,因為在這美味里面有你的毅力和努力。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勞動的快樂和自豪的。不會勞動的人,也就是不會生活的人,也不可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因此我們絕對不可以成為一個不勞而獲的人,除非你愿意就此墮落。
一、導入課題,釋義詩題1.【出示課件2】《紙船》——寄母親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詩。讓我們一起朗讀欣賞。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詩。
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擴、荷”等4個字,會寫“擴、范”等9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清靜、淺藍、擴大、范圍、努力”等詞語。2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品讀課文,在腦海里構建“海上日出”美景。3.讀句子,抓住詞語,通過圖文結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4.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的方法,訓練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想象的能力。教學重點1.通過閱讀,感悟海上日出的動靜相宜的描寫方法。2.體會作者觀察角度的變化和擬人手法的運用。3.抓住關鍵詞句,感受日出的壯麗景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隨文入境、以境促讀,以情怡景。教學難點1.學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3.體會日出的變化過程,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觀察的方法。
預設 可能仍然有人在照料。雖然時代在變,然而雷鋒精神并未消失。新時代涌現出許多熱心善良、樂于助人、見義勇為、默默奉獻的人,他們繼續(xù)發(fā)揚著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他們的行為也表明了雷鋒精神在代代相傳,并發(fā)揚光大!社會因為他們的愛心、善舉而變得溫暖、和諧!2.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該如何發(fā)揚雷鋒精神?預設 時代需要雷鋒精神,或許我們做不到像雷鋒那樣高尚,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公交車上給老人和孕婦讓座,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不大聲喧嘩,外出游玩遵守規(guī)則,遇到別人有困難,及時予以幫助等。從身邊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為,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德,樂于助人、甘于奉獻,才能共建和諧社會。【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明白雷鋒精神一直在傳承和發(fā)揚,并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在生活中踐行雷鋒精神,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識。
語文新課標要求我們“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本文運用小標題來連綴全文,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小標題來理清文章結構,明確層次關系,進而輕松把握內容。本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始終抓住“理解人物精神品質”這一主線,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導入開始,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初步的把握;然后通過梳理事件、語言對人物的品格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接下來通過研讀課文關鍵語段,了解文中引文的作用,對人物精神品質的感悟更進一步深化;最后通過揣摩含義深刻的語句,來深刻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此教學設計各環(huán)節(jié)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符合初中生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可操作性較強。背景鏈接本文選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有改動。鄧稼先和楊振寧是有著50年友誼的同學。鄧稼先為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分析千里馬的形象,勾連寫作背景來了解文章寓意。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總結存儲1.教師總結《馬說》是經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僅151字,言簡意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氣足”之作。韓愈“不平則鳴”的吶喊,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思,也是一種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2.布置作業(yè)在我國封建社會,人才一旦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就會被埋沒,甚至終生不能施展抱負。我們生活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為?!扒Ю镏?,始于足下?!弊屛覀儚默F在開始練就本領,以備“千里之行”。課下請同學們以《世有千里馬,然后有伯樂》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隨筆。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2.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菲)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預設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相當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正義,“利”指一己之私利,當面對這兩者難全的時候,我們應該堅持社會正義。結束語: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同時也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祖國貢獻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化抽象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們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可以借鑒這種手法。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那些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英雄人物總是那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們學習的劉紹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綽號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怎樣一個人物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劉紹棠,走近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感知內容,梳理故事情節(jié)快速瀏覽課文,根據相關情節(jié),自擬標題。明確:第一節(jié):(1)何滿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繡肚兜;(3)一丈青大鬧運河灘;(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孫子。第二節(jié):(1)何大學問威震古北口;(2)何大學問仗義熱腸;(3)何大學問請師教孫子;(4)何大學問怒拴何滿子。目標導學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1.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分別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
【目標導航】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體含義及其在當下的積極意義;2.交流“和”,比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張,理解古今“和”的多樣性思想內涵;3.運用“和”,搜集生活中“和為貴”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課時安排】1課時自由組成小組,搜集相關資料,通過多種手段如多媒體,學生繪畫,音樂等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拘抡n導入】中國文化崇尚“和”,有關“和”的思想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和”既被視為誕育萬物的本源,也被看做修德養(yǎng)性的關鍵,還被認為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被尊奉為國家共處的原則。本次綜合性學習以“和”為主題,同學們可以相互探討一下“和”在你們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介紹故事出處和文中人物《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書名“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三、朗讀感知課文1、聽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3)“卿言多務,孰若孤?” 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感嘆句,要顯出驚訝不解的語氣(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新課導入】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毖韵轮?,多讀書對寫作大有好處。書讀得越多,寫起文章來就越得心應手。其實,讀書還能拓展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讀書的好處不勝枚舉,但如果你只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地讀書,讀完后沒有任何印象,那書就白讀了。所以每讀完一本書,我們都要寫下自己讀書的感悟,才能讓每一本書真正發(fā)揮作用,成為我們成長旅途中的路燈?!緦懽饕蟆?.選定課文或名著后,再仔細讀一讀相應的片段,能從多方面的閱讀感受中選擇一點來寫。2.能概括敘述材料內容,寫出自己獨特、新穎的感受,要聯系個人的生活經驗來談,避免脫離原文和生活實際任意發(fā)揮。3.回憶你看過的電影或電視劇,分析劇中人物或情節(jié)打動你的原因,可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炯挤c撥】
【目標導航】1.通過多個故事的學習,能夠選擇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學會畫故事情節(jié)圖;2.交流閱讀故事的心得體會,掌握創(chuàng)寫故事的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并合理的運用到寫作中;3.通過多個故事的訓練,培養(yǎng)寫作興趣,能夠多問“為什么”“怎么樣”,寫出比較精彩的故事。在創(chuàng)編故事中學會尊重他人的愛,學會關愛他人。一、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一個話題,同學自由發(fā)揮想象,開展故事接龍活動。二、在你的身邊或社會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各種各樣有趣的或有意義的事。以某一件事為素材,展開合理的想象,自擬題目,寫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三、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fā)故事,比如眼睛、頭發(fā)、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游、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以《 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目標導航】1.培養(yǎng)留心觀察、勤于考證的意識,能初步認識到“行萬里路”是增長人生見識和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徑。2.抓住特點描寫景物,重點突出,詳略得當。3.在寫作活動中了解祖國大好河山,增強熱愛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情感,學寫文情并茂的游記。【課時安排】2課時?!菊n時分配】建議第一課時進行作文指導與寫作,第二課時進行批改、評講、修改。了解作文文題,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關素材,為習作做準備。1.游記常常要對某處景物做定點觀察,以寫出景物的特點。選擇你游覽過的一個景點,圍繞其中的一處風景,寫一個片段。200字左右。2.我們應該都有過出游的經歷。旅途中,我們不僅觀賞自然風光,了解民風民俗,同時也會有許多新奇的感受,產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自擬題目,寫一篇游記。不少于600字。3.你一定看過一些展覽,參觀過一些紀念館或博物館,請選擇一次這樣的經歷,以《參觀 》為題,寫一篇參觀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