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學設想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本教學設計意在打破這樣的程式。如果能讓學生在學習《山居秋暝》中體會到欣賞詩歌的流程,將對后面的詩歌學習,起到示范作用。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學模式,想結合正在進行的研究性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從而使他們對如何鑒賞詩歌有一個初步的框架。因為,在教學中,我發(fā)現,現在的學生古典詩歌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缺乏對詩歌的直接接觸,以前學習詩歌,更多的是聽老師的講解,去記住老師對詩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記住了一些詩歌鑒賞的語句,他們不是用自己的內心去感悟一首詩。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為一個突破口,作為鑒賞其他詩歌的一個范本,讓學生初步學會怎樣去欣賞一首詩,特別是山水詩。預習時,要求學生制作課件,并進行評比,把好的課件進行展示,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點,展示優(yōu)美的畫面,名家配樂朗誦,視聽結合,以引導學生走進詩中、進入角色,自己去悟詩、品詩,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學會鑒賞詩詞。
2、兒歌總結。我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愛護公物的好辦法,王老師把他們都藏在兒歌里了,一起念念吧。愛護公物我能行小朋友,講文明,愛護公物我能行。不在桌上亂刻畫,挪動桌椅要小心。衛(wèi)生用具要愛惜,開門開窗手腳輕。雪白墻壁不留痕,對待花木有愛心。學校圖書我愛護,損壞及時來修補。路遇破壞會制止,勸說他人有耐心。體育器材都愛護,愛護公物我能行!我能行!小結:愛護公物我能行,不單單是一句口號,更要落實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3、課后小小約定:(課件出示班級公約)愛護公物需要一份關愛,一份呵護,更需要一份約定。相信我們班的孩子一定能在約定中開出愛護之花,因為我們知道,公物是大家的,需要我們一起愛護她。4、課后整理:學生輕輕整理學習用品,輕輕擺放桌椅,安靜有序離開教室。
四、 學法指導1、查閱資料,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處境,通過知人論世,理解詩歌。2、反復誦讀,聯系具體語境,品味詩歌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意蘊。3、欣賞詩人相關的其他作品及名言,在理解、感受詩歌的基礎上,領會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精神,樹立自我意識。五、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一 常識補充1、文學革命:開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fā)生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轉向對封建主義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是提倡新文學的一場文學革命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主要從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四個文學領域開展。2、① 現代詩歌: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
各位評委好,我說課的題目是 文學經典 精神家園。(轉身板書題目)文學經典能啟迪智慧,陶冶心靈,構建人格。一部小說,記錄了一個家族百年的興衰,也折射出一塊大陸的歷史風云;一種手法,引起了一場文學風暴,也帶來一次文學地震;她就是1982年10月2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孤獨》,今年恰逢其獲獎40周年,我校言泉文學雜志社,將開展“重溫文學經典,走進《百年孤獨》”的作品插圖展活動。本次活動主要有,設計宣傳海報,招聘插圖講解員,舉行《百年孤獨》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研討會。任務活動一 設計宣傳海報文案,意圖完成作家作品簡介。提示學生海報的內容要點,時間,地點 宣傳主題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各用一句話,介紹馬爾克斯和《百年孤獨》?,F場設計,當堂展示,擇優(yōu)錄取。任務活動二 設計人物插圖講解文稿,意圖引導學生梳理情節(jié),概括人物形象特點。
1、導入:青春之美,彌足珍貴,青春的價值又各不相同,如果革命之志是毛澤東青春的美好,那蓬勃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郭沫若的青春之歌,如果奉獻與犧牲是聞一多青春的價值,那么自由就是雪萊青春的底色,我們前兩節(jié)課遨游在詩歌的天空,那么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到小說的園地,看看青春在這片小說的沃土里展現怎樣的顏色。目的:創(chuàng)設詩意,進入情境,延繼單元主題,引出學習內容2、學習任務一:預習檢查,概括情節(jié)目的:檢查預習成果,落實整體感知把握主旨的課前學習任務。3、學習任務二:情境探究:品人物悟青春之美假設我校文學社正在舉辦“文學中最美的青春人物”評選活動,讓同學在《百合花》與《哦,香雪》中推選出最能體現青春美好的人物,還需要附上簡短的推薦理由以便評委組評議。誰最美?大家為此爭論不休,如果你也參與推薦,那你覺得誰才是最美的青春人物?你會為他寫上怎樣的推薦理由?(思考提示:依據表格內容思考并完成表格,小組內交流3分鐘,推選代表回答)
四、說教學過程(一)結合現實、自然導入隨著我國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大量涌來,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們可以從中獲得那些啟示呢?(二)整體感知、疏瀹文意1.請同學介紹“我所知道的魯迅”,教師補充寫作背景。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教師范讀課文,針對較難的字音進行正讀。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全文框架,小組討論后分出層次。(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概括文意可以讓同學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④結合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認為這里的“艱難苦恨”包含著哪些情感?第五步是拓展延伸對比閱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討論詩體形式與詩人情感抒發(fā)之間的關系。第六步是達標檢測我將緊扣考試題型,以理解性默寫的形式,當堂檢驗學生對詩歌的掌握情況第三環(huán):課后跟蹤課后作業(yè):①背誦并默寫詩歌②鑒賞詩歌《秋興八首》 (其一) ,找出詩歌所用意象,體會意境,表達情感。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搗衣砧上拂還來。最后,我來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清晰直觀,能夠突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以上就是我本說課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各位考官的聆聽!
3. 教學任務二:PPT子任務一、二、三感悟詩情:那么為什么不能輕易對詩人詩歌進行刪減呢?除了詩歌語言及內容方面的影響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感情。情感是詩歌的尺度,而非長短。下面將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再讀詩歌。重點賞析曹操的“憂”與“解”和陶淵明的“誤”與“歸”。通過編寫詩人年譜的方式,呈現詩人的各個人生階段的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讓詩人回到歷史現場,讓自己代入詩人境遇,以意逆志。通過查閱資料和編寫年譜,可以了解到:曹操既能橫槊,又能賦詩,如曹丕在《典論·自敘》中所說:“上(曹操)雅好詩文書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短歌行》中多用典故和善用比興或許就源于此。其次,曹操雖出身仕宦,但門第不算高貴,這樣的家庭地位讓他有著出人頭地、建功立業(yè)的迫切愿望,因此,“唯才是舉”是曹操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再次,曹操寫《短歌行》的確切時間已難考證,如取赤壁大戰(zhàn)前的說法,曹操已五十四歲,來日無多的緊迫感、賢才歸附的愿望自然尤為強烈。
環(huán)節(jié)二,在品讀過程中把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意義融入其中。這是新課程標準的體現環(huán)節(jié)三,提出問題: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中是怎樣變化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自讀課文。三、仔細品讀,把握感情。引導學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 賞析語段,品味語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聯想,假設眼前有一片荷塘,設問學生會看到什么?很自然會看到:葉,花,聞到花香。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精彩語段四、五自然段,當然教師要作必要的啟發(fā)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一例: 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在點撥通感這一修辭手法時,我舉了詩人艾青描寫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話:“你的眼睛在,你的耳朵在傾聽?!边@個例子能詩意的解釋通感這一修辭手法。
活動一:整體感知,梳理要點新修訂《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如直覺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為此,我設計了“梳理要點、繪制思維導圖”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感知文本。1、梳理章節(jié)要點,明確內容要素《家族》:以西洋家庭特點為對照,分析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家庭的特點?!赌信袆e》:主要討論鄉(xiāng)土社會感情定向的問題,偏向同性交往,遏制男女交往。2、展示思維導圖,凸顯整體關聯引導同學制作多種思維導圖:流程圖式、樹狀圖式、爪形圖式活動二:走進文本,深化認知新修訂《課程標準》指出:學會語文運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并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的基本方法,即以速讀、跳讀的方式地毯式地搜索書中關于“中西家庭差別”的內容,得出鄉(xiāng)土家族的六個方面的特點,學生分別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闡述了這六個方面的特點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一、說教材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它力爭促進學生各自特長和個性的形成。我們在必修部分已經學習了李白的一首古風《蜀道難》,學生對李白其人及其詩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單元的任務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它要求我們通過對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詩歌的感情。《將進酒》一詩時而奔放,時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變化明顯,學生容易進入吟詠和體會情感的體驗閱讀中。二、說教法學法現代語文觀念中提倡語文教學要多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特別是對一些優(yōu)秀的古詩文??梢娫趯W習古代詩文的過程中,誦讀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梢栽诶首x中理解詩文的內容,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朗讀中可以慢慢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堂課我采取以誦讀為線索,完成對詩歌思想內容的理性思考。
運用比較法,讓學生討論比較字詞改換后與原詩在表達效果上有何異同,然后教師和同學們共同總結出原詩中的畫線字詞主要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顯得既生動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詞顯得直白而又重復。通過文本研讀部分的學習,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為了使學生拓寬知識面,加強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在拓展練習部分我設置了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談談如何看待陶淵明歸隱的問題,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分組互動討論、自由發(fā)言。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地加以點撥:陶淵明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園風光,令人贊嘆;歸隱田園有獨善其身,消極避世因素,這一點自然不應當苛求古人。
1. 厘清全文的線索、情節(jié),體會小說結構嚴謹、清新俊逸的寫作風格。2. 分析通訊員、新媳婦的人物形象,通過品味生動的細節(jié)來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百合花”這一主題的獨特意蘊。4.通過把握小說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題,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教學重點是:通訊員及新媳婦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說如何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教學難點是: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百合花”這一主題的獨特意蘊?!窘虒W方法】本文篇幅較長,但我們決定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文本,自己搜集有關“百合花”的知識資料,自主梳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自主歸納人物的形象、性格特點。課堂上采用情景激趣法、啟發(fā)誘導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讀,是學生接觸作品最直接的方式。初讀詞作,讓學生聽示范讀,并且在課本注解的提示下,解決詞作的讀音問題。再進一步了解詞人情況、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懷古詠史詩詞的基本情況。通過齊讀的方式,親身感受詞作的音韻之美。讀,是放飛想象的最好方式。再讀詞作,通過誦讀上闕內容,想象上闕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情景?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來極力描繪這些景象?呈現出何種意境?有何作用?并且利用智慧課堂進行填空和選擇。讀,是把握內容的最有用的方式。通過智慧課堂隨機選擇,引導學生分角色誦讀下闕,分析三國時的周瑜與此時的詞人蘇軾的形象。在對比中,感受周瑜的情場、官場、戰(zhàn)場,場場得意的情況,和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的人生境遇。理解周瑜之于蘇軾而言,是某種程度上熱切向往的和難以企及的夢。讀,也是賞析體悟作品主要方式。學生再次齊讀下闕,賞析詞作最后兩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來完成本篇內容的學習。
(三)說目標鑒于以上學情分析,結合單元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定位,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通過設置任務情境,帶領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表達的有針對性、論述的層次邏輯性以及感受文章蘊含的批判力量。其中以表達的有針對性為教學重點,以論述的層次邏輯性為難點。(四)說理念根據課標和教材特點,結合學情,授課將依托“學為中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等,積極開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三、教學實施(一)設定學習情境為引導廣大學生合理對待外來文化,學校辯論社擬設定辯題——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展開辯論。有同學說堅決抵制外來文化(正方),也有同學說要積極吸收(反方)……那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辯手,你將在《拿來主義》中如何擷取素材呢?
5、賞析詩歌:(1)結合書本注釋,讀懂詩意。并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愁”情的詞句。(2)分析疊詞的作用(3)選擇一個自己有感觸的意象,聯系你接觸過的詩文,小組討論這個意象在詞中有什么象征意義?以上這些意象,營造出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設計說明: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考綱對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聯系高考對詩歌的語言、形象、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范圍。我認為詩歌教學應注重把握詩歌內容,領略其藝術特色,從而體會其情感。所以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設置上我以愁情引入,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詩歌賞析步驟,通過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哀情。)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整體感知階段,綜合利用自由朗讀、齊讀和示范朗讀,讓學生借助誦讀走進詩歌。 設計意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育中,提倡誦讀,因為這種方式是心、口、耳、目并用,感知的強度比單一感官的感受極大增強,語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質都會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語言建構與運用”也要求采用語感與語理相互促進的辦法來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而語感與語理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誦讀”這一活動。多讀幾遍,不僅可使其義自見,也可使其意自明、其理自通、其氣自涌。(三)鑒賞詩歌,重點突破在多樣的朗讀活動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一首現代詩,它在語意和詩意理解上并不像古典詩歌那樣有著語言、歷史及手法方面的障礙。但是,這并不代表現代詩就不值得仔細品味、認真咀嚼,經典的現代詩依然有著其濃濃的詩味和詩性。我將借助古典詩歌鑒賞方法來指導學生解讀現代詩歌。我們先從學生最熟悉、賞析起來最容易的修辭手法入手,學生呈現了以下自主學習的成果。
(三)賞析課文,品味哲理此環(huán)節(jié)重在解決本課的重點難點。首先,我運用問答法解決1.2兩個問題。問答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概括和說話能力。通過學生的回答,即“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及“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三個句子,最后明確答案:古今歷史對比生悲、人生短暫和自然無窮對比生悲、理想與現實矛盾生悲;再以同樣的方式分析第4段,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這一過程,歸納出“水與月”、“變與不變”和“自然之無盡藏也”這三層哲理,最后得出是蘇軾超然灑脫、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勸慰了客人,從而達到第5段中“客喜而笑”的結果。設計兩個問題的意圖是讓學生得以把握蘇軾由疑惑沮喪到豁然開朗這一情感變化,從而更好的賞析本文。
第二課時為知人。即利用預習所查到的資料、學生之間的分享以及教師預備的材料,合作探究三個問題:曹操為何如此渴望賢才?天下歸心的愿望是否實現?如何評價曹操?本課時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從劉備、曹丕、晚年曹操等多重角度評價曹操,自領角色,利用資料有邏輯地證明自己的觀點。教師出示不同學者評價,師生共同研討評價的技巧和原則,嘗試寫作短小文學評論。這是解決憂的果。第三課時為回味。創(chuàng)設誦讀比賽的情境,在比賽和評價中研討標點符號的作用,如何讀出曹操詩歌獨特的特點,以及帶著對曹操的認識讀出自己的理解。(每組評出最佳朗讀者和最佳評論員,上傳優(yōu)秀視頻)。這是為了讓學生最后讀出憂。第五,板書設計。以上是我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板書,體現了分析本首詩的基本思路和學習方法。
學生展示:魯迅在《拿來主義》討論“送去主義”時使用的不是徐、劉二人歐洲巡展的事實,而是《大晚報》評價二人歐洲巡展為“發(fā)揚國光”這一事實,故用了“叫作”,且是加引號的“發(fā)揚國光”;用“送”字表明自己針對的對象不是梅蘭芳本人及其藝術,而是“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的人及其行為,即強行將中國戲劇與象征主義相聯系的牽強附會的行徑??梢?,魯迅針對的是當時國民政府一味送去的行徑和主流媒體宣揚為“發(fā)揚國光”的輿論導向。設計意圖:有的放矢,針砭時弊是雜文的突出特征。耙子指向哪兒、時弊是什么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有學生誤以為魯迅在批判徐悲鴻、劉海粟、梅蘭芳等人,甚至調侃說魯迅“懟人狂魔”“老陰陽師”。通過此活動,細讀文本,還原歷史,抓住“叫作”與“送”的主體,找準魯迅批判的對象和針對的現象。同時,引導學生用不可隨意使用所謂網絡“梗文化”來消解名人、偉人等事跡的嚴肅性,不可以娛樂心態(tài)品讀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