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梳理文章內(nèi)容,學習文章層層推理的特色。四、當堂檢測《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磨煉。請根據(jù)查找的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并說說你的看法。1.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2.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3.貝多芬即使在雙耳失聰?shù)那闆r下,仍然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生交流討論,舉手發(fā)言)師小結: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眱?yōu)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huán)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學習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激勵學生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境。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象征手法,明確本體與象征體的聯(lián)系,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朗讀加深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讓這種精神內(nèi)化為個人力量。三、練習象征手法的運用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課件出示:落葉、荷花、蠟燭、梅花、翠竹、鷹、太陽、孔雀、牛生答: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以象征舍己為人的品質,可以象征教師?!瓗煟捍蠹业乃悸分饾u被打開了,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開始寫作。注意:本文前半部分是對白楊樹的自身形象進行描繪,再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賦予它一定的象征意義,所以同學們不要一開始就寫什么物象征什么。結束語:同學們,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就如一幅無形的畫,又恰似一首讀不盡的詩,茅盾先生的散文達到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白楊樹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特定的內(nèi)涵。讓我們再次以茅盾先生寫的小詩《題白楊圖》作結,向白楊樹的精神致敬,向中華兒女身上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熒x教材P81《題白楊圖》一詩)
一提到朱自清,大家腦海里閃現(xiàn)出的便是《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位于昆明司家營的朱自清舊居,這座“一顆印”老宅不僅承載著七十多年前以朱自清為代表的清華文科研究所師生的家國情懷,也記錄著朱自清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將撕開朱自清身上“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的標簽,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朱自清!“時尚達人”朱自清1942年冬天,昆明天氣格外寒冷,如何溫暖過冬成了朱自清頭疼的大問題。身上的舊皮袍已經(jīng)縫補了許多次,早已抵擋不住瑟瑟寒風。掏掏口袋,發(fā)現(xiàn)生活費都夠嗆,更不要說縫制新棉袍,于是朱自清做了一個決定。趁著龍頭街趕街的日子,朱自清給自己挑了一件趕馬人穿的、制作粗糙、價格便宜的氈披風。朱自清一氈多用,出門時,他就將氈披風披在身上御寒,晚上睡覺時,氈披風一脫就當被褥。朱自清上街,里邊穿西裝,外邊穿趕馬人的氈披風,給聯(lián)大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件氈披風由于太過顯眼,被譽為“聯(lián)大三絕”,也成了他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至于后來多次出現(xiàn)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資料助讀1:課件出示:居里夫人長期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惡劣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致使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了她的身體健康,最終得了惡性貧血白血病。鐳射線在無聲地侵蝕著居里夫人的肌體,她美麗而健康的容貌在悄悄消逝,逐漸變得眼花耳鳴,全身無力。師:重病中的居里夫人,在你們心中、在人們心中還美麗嗎?資料助讀2: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師小結:鐳有美麗的顏色,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更是具有美麗的顏色,而且這種美將是永恒的!希望你們永遠記住美麗的居里夫人,永遠記住居里夫人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設計意圖】資料助讀+追問,將學生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引向了更深的層次。
1.我寫散文,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不過我以為寫任何形式的文字,都得首先把散文寫好。2.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3.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4.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5.使用語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軟熟,筋道,有勁兒。水和面粉本來是兩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發(fā)生了變化。寫作也是這樣,下筆之前,要把語言在手里反復團弄。疑難突破深度體會《昆明的雨》中情之絢爛有些描寫不合常情。比如“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從常理看,長長的雨季是會讓人感到憋悶不舒適的,而作者卻覺得“并不使人厭煩”。由此,可體會“我”對昆明雨季的一份特別的愛。
設問2:第3段和第4段都寫繁華,兩段的區(qū)別是什么?預設 第3段是概括總寫繁華景象,第4段則是具體描繪繁華景象。兩段之間是從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關系。【設計意圖】通過細讀課文,讓學生在把握生字詞的基礎上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可以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作者所感知畫面的整體特點,而且能夠用文中具體的語句加以印證。以此訓練學生自主把握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三、自主探究尋繁華1.瀏覽課文,理清全文的說明順序設問1: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進行勾畫批注,并說說文章可分為哪幾個部分,概括主要意思。(生瀏覽勾畫,批注交流)預設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1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第2段:介紹了這幅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
此外,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字詞、內(nèi)容、情感打下了基礎。素養(yǎng)提升《三峽》中的修辭手法1.并提為了使句子緊湊、文筆簡練,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來應該寫成兩個短語或兩個句子的話,合并為形式上的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把相同的語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意上仍然必須按照兩個短語或句子的組合關系來分別相承,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并提。這種句子翻譯時應分為兩句。如:(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亭午”“夜分”是兩個不并存的時間,“曦”和“月”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合起來是講不通的,這句話應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边@句和上句一樣,應理解為“素湍回清,綠潭倒影”(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著的各種景物的影子)。
【活動二:學做播音員】用恰當?shù)恼Z調、語速、節(jié)奏播報這兩則消息。師:如果你是播音員,要向全國人民播報這則振奮人心的消息,你會怎么播報?(任選一則)點撥:把握語調、語速、節(jié)奏等要素。新聞以陳述事實為主要內(nèi)容,它不像散文、詩歌,有強烈的情感。新聞中很少用到嘆號、問號等,所以播報的時候一般采用陳述語氣。另外,要讀出導語和主體之間的層次感,導語和主體之間停頓的時間可以稍長一點兒。像本課這樣激動人心的消息,播報的時候聲調可以高亢一些?!驹O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親身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更深入地把握新聞內(nèi)容,進一步感知新聞的特征。強烈的代入感也能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地內(nèi)化學到的知識。三、學寫新聞師:請大家把班里最近發(fā)生的新鮮事寫成新聞,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點”,注意客觀敘述,表達出自己的態(tài)度。
設問2:下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預設 回答天帝。下片緊承上片的天帝詢問,作出回答。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這是詞人回告天帝。一個“嗟”字,生動地傳達出作者對日暮途遠的嘆息,感慨空有才華,于世事無補。)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ɑ卮鹛斓?,希望自己像大鵬一樣高飛遠走,到海上仙山去。傳達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厭棄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設問3:本詞和《赤壁》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認識,但又有什么不同?預設 杜牧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際遇,曲折表達自己空有抱負,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本詞是借夢境與天帝對話,表達對自己空有一身文學才華卻屢遭戰(zhàn)亂,甚至連個人的安定幸福都無法保障的不滿?!驹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品讀《漁家傲》,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知詞作內(nèi)容,理解詞人情感,并通過鑒賞藝術手法,提高審美能力。
1.南方園林江南有溫和的氣候、充沛的水量、豐盛的物產(chǎn)、優(yōu)美的景色、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其園林營建必然自呈特色?!吨袊蟀倏迫珪?#183;江南園林》將其總結為三點:第一,疊石理水、水石相映。太湖石奇特多姿,在庭中造型尤佳。最稱絕的是蘇州瑞云峰、杭州植物園縐云峰、上海豫園玉玲瓏。第二,花木種類多。第三,建筑風格淡雅、樸素。布局自由,結構不拘定式,清新灑脫,小巧細膩,幽雅美麗。小閣臨流,冷色多,像山水畫。青瓦素墻,褐色門窗,官僚政治意識淡薄,書卷氣深濃。南方園林以江南園林為代表。江南園林主要指以蘇州、杭州、無錫、揚州、南京、上海、常熟等城市為主的私家園林。江南園林屬于文人寫意派山水園,文人畫家參與造園,以人工造景為主,規(guī)劃巧妙,設計精致,人文氣氛濃。造園師在有限的空間再現(xiàn)真實的自然山水,以小見大,意蘊無窮。
(生交流討論以下問題,師小結)設問1:本詩是圍繞哪兩個字來寫的?詩人的行蹤是怎樣的?預設 圍繞“春”“行”來寫的。詩人行蹤: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設問2:頷聯(lián)中的“幾處”“誰家”能不能換成“處處”“家家”,為什么?預設 不能。因為早鶯尚少,只有“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皫滋帯焙汀罢l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還很稀少。如果換成“處處”和“家家”,就體現(xiàn)不出早春的特點了。設問3:頷聯(lián)中的“爭”和“啄”兩個動詞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預設 這兩個動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鶯燕的動態(tài),傳神地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圖,流露出詩人對如此美景的無限喜愛之情。設問4:尾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預設 “最愛湖東行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體現(xiàn)了作者對早春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預設 清政府派遣這些留學生去國外留學,目的是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回來報效國家,然而實際上他們在國外不學無術,忘記了自身使命和肩上的責任。作者在描寫完留學生的這些丑態(tài)之后,采用了反語的手法,用一句話進行了總結——“實在標致極了”,仿佛是壓抑不住的火山爆發(fā),極盡諷刺之能事,酣發(fā)鄙夷、憎惡之胸臆。師:作者在這里采用了反語的手法,暗諷“清國留學生”們的丑態(tài),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預設 作者稱日俄戰(zhàn)爭時的日本學生為“愛國青年”,說自己國內(nèi)的論敵為“正人君子”,都是運用反語進行嘲諷。又如說日本對醫(yī)學的翻譯“并不比中國早”,說日本青年雖抗議托爾斯泰引用《新約》中的話,但他們“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都是話里有話,含義無窮的?!驹O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咬文嚼字”,讓學生學會從字里行間來品析文章深意,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揣摩魯迅先生“幽默諷刺、含蓄深蘊”的語言風格。
陰陽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我國古代地名中的“陰”和“陽”實際上是一種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曰陽”,也就是說太陽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稱為陽。 山水陰陽是說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聳,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實是河流的北面。 故有“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的說法。在我國歷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與此關系密切,如江陰、衡陽、漢陽等。 《愚公移山》 中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其中的“漢陰”是指漢水的南岸。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姚鼐《登泰山記》)、“所謂華山洞(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寫為‘華陽洞’。 看正文下句,應為‘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吳均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他自小好學而又才智出眾,但“家世寒賤”,性格耿直。在門閥制度相當嚴格的南朝梁,出身于庶族寒門的人,想要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著實不易,再加上他性格直來直去,口無遮攔,更是會四處碰壁。所幸的是,起先著名文史學家沈約看中了吳均的文章,“頗相稱賞”。接著,吳均得到了刺史柳惲的賞識,提拔他當了郡主簿,常在一起賦詩答對。他的詩文“清拔有古氣”,自成一家,時人紛紛效仿,稱為“吳均體”。書信內(nèi)容為何是山水游記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富智慧和藝術精神的時代。大自然成了情趣高雅之士審美活動的重要背景和舞臺,移情山水成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在書信中描畫山水,寄托情志,成為好友間交流的一種流行方式,文人們通過書信內(nèi)斂地表露自己的人生取向,他們的文學經(jīng)歷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以及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皆是如此。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這一段主要圍繞“大入邊”之“大”來構建段落。整段文字看似與“大”無關,實則處處圍繞“大”字做文章。寫漢文帝三封將軍“以備胡”,這是從內(nèi)容上寫胡人“入邊”之“大”:邊關吃緊,戰(zhàn)勢嚴峻。為了達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珠聯(lián)璧合,司馬遷在言語上連用三個“以……為……”的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聲”勢從言語上體現(xiàn)了“大”,以此增強文章的氣勢,形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急感。不僅如此,司馬遷甚是在意言語細節(jié)。在連用三個“以……為……”時,打破言語的慣性,突然在第二個“以……為……”中省略了“以”字,這看似唐突,實則其心可鑒,省略第二個“以”字后,“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不僅在視覺上間隔縮短,而且在朗讀時彼此節(jié)奏加緊,聯(lián)系更加緊密,軍情更顯危急,胡人“入邊”之形勢就顯得更“大”了。而且,三個“以……為……”;“……為……”;“以……為……”之間張弛有度,一緊一松,營造了語勢上的跌宕起伏,極具音韻之美。
本文語言的突出特點是暢達自然與典雅凝練相得益彰。全文用暢達、自然的書面語寫成,文字精致凝練,極少冗詞贅語。同時,大量的四字短語,精練生動,簡潔整飭,余味無窮,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有韻味。除此之外,本文的語言還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具體特點。一是節(jié)奏感強,張弛有度。如在表現(xiàn)河水滾滾而來、急墜而下、四溢奔流的場景時,作者多次使用“更鬧,更擠,更急”這樣短促急驟的句式,突出畫面的動態(tài);在描寫河底巨石的形態(tài)時,作者使用的句式就比較舒緩,表現(xiàn)出畫面的靜態(tài)。二是善用擬人,生動形象。本文在描寫河水時,大量使用擬人手法,借人寫水,非常生動形象。這樣的寫法,既能展現(xiàn)出水的形態(tài),也有利于表現(xiàn)水的情態(tài),還可以含蓄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態(tài),可以把景物寫活。三是用詞精準,表現(xiàn)力強。本文在描寫河水時的用詞非常精準,表現(xiàn)力很強。如“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一句,“鬧”“擠”“急”用擬人手法,分別從聲音、橫向寬度、縱向速度三方面描繪河水急墜的畫面,既全面,又準確。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分析千里馬的形象,勾連寫作背景來了解文章寓意。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總結存儲1.教師總結《馬說》是經(jīng)典名篇,文章篇幅短小,僅151字,言簡意賅,但引人深思,是“神完氣足”之作。韓愈“不平則鳴”的吶喊,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也是一種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2.布置作業(yè)在我國封建社會,人才一旦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就會被埋沒,甚至終生不能施展抱負。我們生活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為?!扒Ю镏?,始于足下。”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練就本領,以備“千里之行”。課下請同學們以《世有千里馬,然后有伯樂》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隨筆。
(生練讀課文)2.讀出層次,概括內(nèi)容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桌聽。故事示例:一個賣炭的老翁,一年到頭都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臉色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蓱z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生自由朗讀,根據(jù)課下注釋理解內(nèi)容,講故事)師:請同學們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述賣炭翁的遭遇。(生交流明確,師引導)預設 詩歌主要講了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最終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掠奪一空的故事。師:這首詩圍繞著“炭”敘事,如果主體事件用“失炭”來概括的話,前面還記敘了哪些事?請同學們填空。
師小結:作者用漫畫式的手法表現(xiàn)“車王”和“勃朗隊長”,把這兩個人寫得頗為可笑,但“車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駕車技巧和對路況的充分把握的基礎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誕可笑,實是自信、熱情、灑脫;“勃朗隊長”雖然有點“顛三倒四”,卻同樣自信而熱情。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這兩個人的欣賞之意,是因為他們表現(xiàn)出的對待生活、對待自我的態(tài)度與作者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有許多契合之處?!驹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從幽默的語言入手,感受“馬克·吐溫式的幽默”,并歸納產(chǎn)生這種效果的方法,從而對文章進行深入解讀。五、總結存儲1.教師總結作者在文中譏諷那些騎騾乘車的游人,是因為他們的本意是雇傭車馬為己所用,卻反被車馬所限制,從而喪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從文中可以看出馬克·吐溫幽默、坦率的個性和積極、樂觀、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注。他警惕甚至批評生活中過于“文明化”、過分優(yōu)雅的東西,贊同富有活力、簡單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發(fā)著人道主義的好奇心與幽默感,體現(xiàn)出一種雖有些粗糲卻隨性豪放的姿態(tài)。
1.《蒹葭》中的“伊人”究竟為何人?長期以來,人們對《蒹葭》主題的解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接導致了對詩中“伊人”形象有多重理解。持“愛情說”者,認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說”者,認為“伊人”是賢能之人;持“理想說”者,認為“伊人”象征著理想。其實,無論“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詩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經(jīng)歷了許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尋著“伊人”。這其實體現(xiàn)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意義,美好的事物總是可望難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尋得“伊人”,這追尋過程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意義。2.《關雎》和《蒹葭》在內(nèi)容情感和表現(xiàn)形式上有什么異同?相同點:《關雎》和《蒹葭》都屬于《詩經(jīng)》中的“國風”,都是當時的民歌;都運用了“興”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疊句的藝術形式,反復詠唱;在語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韻,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變化;都使用了雙聲疊韻詞,富于聲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