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先演示投影:把小鋼珠放在黑墨水瓶蓋里轉一下(內(nèi)有一點點墨水),再放在半圓形有機玻璃軌道上運動并飛出,讓鋼珠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同樣在3/5半圓周,4/5半圓周上運動飛出,讓學生猜測飛出方向由什么特點?(有機玻璃板說明:厚約5毫米,略小于小鋼珠直徑,圓弧半徑15厘米,MN邊稍長些,以便過MN做直線,根據(jù)半徑大小確定圓心O位置。)學生猜想:切線方向師:已知圓弧半徑為15厘米。如何驗證?請用幾何方法作圖驗證。生:標出飛出點和圓心,做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用量角尺量出該連線和飛出軌跡直線的夾角,是否90度。2、再分組實驗,提醒同桌配合,小心鋼珠滾跑。實驗完畢,要求作圖驗證,并互相討論交流。3、交流和結論:師: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圓周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而不能直接得出“曲線運動的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
(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和地球系統(tǒng)共有的(二)過程與方法: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2.培養(yǎng)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窘虒W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窘虒W難點】重力勢能的系統(tǒng)性和相對性?!窘虒W方法】啟發(fā)、引導、講練結合【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有句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物理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搬起的石頭有了做功的本領,它就具有了能,這種能我們稱為重力勢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重力勢能。二、新課教學
一、學習任務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物理學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義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類追尋“運動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能量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守恒量。守恒關系是自然中十分重要的關系,從中學開始加強學生對守恒關系的認識是有益的,因為它是極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據(jù)這種認識,所以本節(jié)從追尋守恒量出發(fā)引入能量概念,為能量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把這種物理思想滲透在能量學習的全過程。2.學習的主要任務“追尋守恒量”一節(jié),主要是使學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前已經(jīng)學習了能量的有關知識,在過去的教學中,是先學習能量的概念,而后研究一兩個具體問題,發(fā)現(xiàn)動能與勢能之和在某些過程中不變,由此引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皺C械能守恒”這個詞學生并不陌生,但是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它的認識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給出儀器后先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安裝儀器、設計實驗步驟,而后教師總結)實驗步驟如下:①安裝調(diào)整斜槽 :用圖釘把白紙釘在豎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②調(diào)整木板 :用懸掛在槽口的重錘線把木板調(diào)整到豎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與小球下落的豎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錘線方向記錄到釘在木板上的白紙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復實驗的過程中,木板與斜槽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③確定坐標原點:把小球放在槽口處,用鉛筆記下小球在槽口時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點O,O即為坐標原點。④描繪運動軌跡 :用鉛筆的筆尖輕輕地靠在木板的平面上,不斷調(diào)整筆尖的位置,使從斜槽上滾下的小球正好碰到筆尖,然后就用鉛筆在該處白紙上點上一個黑點,這就記下了小球球心所對應的位置。保證小球每次從槽上開始滾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樣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拋軌跡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紙,描繪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軌跡。
運用比較法,讓學生討論比較字詞改換后與原詩在表達效果上有何異同,然后教師和同學們共同總結出原詩中的畫線字詞主要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顯得既生動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詞顯得直白而又重復。通過文本研讀部分的學習,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為了使學生拓寬知識面,加強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在拓展練習部分我設置了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談談如何看待陶淵明歸隱的問題,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分組互動討論、自由發(fā)言。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言,及時地加以點撥:陶淵明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園風光,令人贊嘆;歸隱田園有獨善其身,消極避世因素,這一點自然不應當苛求古人。
(三)說目標鑒于以上學情分析,結合單元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定位,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通過設置任務情境,帶領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表達的有針對性、論述的層次邏輯性以及感受文章蘊含的批判力量。其中以表達的有針對性為教學重點,以論述的層次邏輯性為難點。(四)說理念根據(jù)課標和教材特點,結合學情,授課將依托“學為中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等,積極開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三、教學實施(一)設定學習情境為引導廣大學生合理對待外來文化,學校辯論社擬設定辯題——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展開辯論。有同學說堅決抵制外來文化(正方),也有同學說要積極吸收(反方)……那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辯手,你將在《拿來主義》中如何擷取素材呢?
一、說目標本課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有三:1.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通感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2.通過朗讀、品讀、賞讀,掌握《荷塘月色》描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shù)慕Y構。3.了解心中情和筆下景,體會本文感性與理性交織構成的獨特情致,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我確定以上目標的依據(jù)有三:一是基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倍腔趯滩牡恼J識:《荷塘月色》作為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承擔著奠定基礎的任務,即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本課,理解和明確散文應該“讀什么”和學會散文應該“怎么讀”,然后在學習《故都的秋》和《囚綠記》的過程中去實踐、檢驗、修正,不斷增強散文鑒賞的能力,從而提高審美情趣。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阿房宮賦》 (一、 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文本駢散結合,感情激越,想象豐富,感染力強,是古文中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好文章,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jù)要求,設定如下教學目標:(二、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jù)) 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文言虛詞、實詞以及各種文言現(xiàn)象,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賦的特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3、學習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深度的寫作特色。過程與方法:通過導學案引導,初通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合作探究,把握主旨,賞析藝術技巧。培養(yǎng)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這五個問題,主要從學情出發(fā),由淺入深,從感知到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第三環(huán)節(jié):延伸探究、展示成果(多媒體顯示)走出文本,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讓學生在深入的文學鑒賞中再次獲得語言的審美。同學們初步掌握了文學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性質(zhì)后,還需鞏固、提升鑒賞能力!這里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經(jīng)小組合作探究后,得出本組的鑒賞成果并加以展示,這里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問題是:1、 請結合下面三首詞的意境,選用殘紅、落紅、亂紅填空。2、 閱讀下面這些句子,理解“燕”在詞語中的暗示意義。該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 “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老師的適時點撥,讓學生的鑒賞思路更加清晰。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以讀帶講,感知文本1.學生朗讀首先我會讓學生結合書下的注釋自由大聲的朗讀本篇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感知詞意。此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解決詞中的生字困難,疏通文意。2.教師范讀我會聲情并茂、感情充沛的進行配樂朗誦。此環(huán)節(jié)力求讓學生感受到詞的音樂美,懂得詞的朗誦方法,為深入理解詞的內(nèi)容做準備。(四)精講細讀,深入文本此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點,所以我會運用合作教學法和點撥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詞中典故,探討作者寫作目的。首先我將學生分為孫權劉裕組、劉義隆組、拓跋燾組、廉頗組四個小組。然后對這四個小組分別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決我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分別找每個小組中的一位同學回答,并引導點撥學生答案。孫權劉裕組:
三、說教學目標: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學情,結合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1、語言建構與運用:把握小說主要內(nèi)容,梳理小說情節(jié)。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鑒賞文本,品味人物形象,探究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4、文化傳承與理解: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培養(yǎng)學生反封建意識及斗爭意識,體會魯迅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四、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教學難點:體會次要人物身上的內(nèi)涵,探究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五、說教法學法:教法:任務導向 啟發(fā)與點撥 講授學法:問題探究 小組合作 展示學習是自覺的能力,合作是團隊的探究,通過指導自學,小組學習,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法上,我充分遵從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習任務為驅(qū)動,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手段,啟
最后,教師對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做回顧總結,并讓學生做幾道練習題鞏固一下新知識。依據(jù):本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對關中文化的了解來學習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我計劃通過3-5分鐘的設問導課讓學生把注意力轉變集中到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整體時間安排符合教育學中的最佳時間分配原理和反饋原理。這樣做也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把主要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針對高三年級學生的層次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設置,設置有基礎題和拔高題。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板書設計板書就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xiàn)教學的三維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體現(xiàn)教學的特色與特性。
師: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我們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思想道德建設,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我們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方向保證。
【討論】只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傳統(tǒng)美德,就可以構建思想道德體系。學生展示:法律中道德規(guī)范。老師展示: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外律)。德治:以道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內(nèi)律)。結論:既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也要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與法律法規(guī)相協(xié)調(diào)。設計意圖:設計一個條件型辨析探究題開展討論,把建設思想道德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竹也、法治的關系結合起來,把課堂探究與課前探究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踐行:思想道德建設從我做起你是否認同、選擇下列行為?展示校園現(xiàn)象圖片《作弊》與《小煙民》(略);展示中學生在家中表現(xiàn)的漫畫《老子、兒子和孫子》(略);
一、 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第七章第九節(jié)。本節(jié)內(nèi)容安排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之后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理論上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測量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及條件有深刻的認識。學情分析知識層面: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動能、重力勢能等概念以及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等定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轉換的量度以及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能力層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打點計時器以及直尺等實驗儀器。具備一定的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2、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
研究一種物理現(xiàn)象,總是要先從現(xiàn)象的描述入手。機械運動作為自然界最簡單和最基本的運動形態(tài),它所描述的是物體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因此,本節(jié)學習描述質(zhì)點做機械運動需要時刻、時間間隔和位移等概念。相當一部分高一學生在具體過程中難以區(qū)別時刻和時間間隔。另外,由于思維的定式,在第一次接觸既要考慮大小又要考慮方向的問題時,會因不適應造成學習困難。所以,區(qū)別“路程與位移”“時刻和時間間隔”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學習這些內(nèi)容的過程與方法對學習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教學的對象是高一的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生處在好奇善問、創(chuàng)新意識強烈的青少年期。對于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具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簡單的代數(shù)運算階段,對于矢量和矢量運算的理性認識幾乎沒有。且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時間、時刻、時間間隔等不能做出很好的區(qū)分,對時常提及的路程、距離等形成了模糊的前概念。
(3)內(nèi)陸和中西部城鎮(zhèn)主要以煤和火電為主;廣大農(nóng)村和邊遠地區(qū)大多正從使用農(nóng)作物秸稈等生物能源。(4)人均能源資源不足。我國是世界第三大能源生產(chǎn)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而我國能源短缺,特別是油氣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相關數(shù)據(jù)——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只有95t,世界平均值為209t,約是世界人均值的1/2;我國人均石油可采儲量3t,世界平均值為28t,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10。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不足1.2噸標準煤,居世界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的一半,僅占發(fā)達國家的1/5~1/10。其中人均消費650kg標準煤,是世界平均額的95%;人均消費石油相當145kg標準煤,為世界平均數(shù)的16.8%;人均消費天然氣相當17.7kg標準煤,為世界平均數(shù)的3.9%;人均消費電力501.5kWh,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5)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突出存在著一低兩高:即電能消費比例低,非商品生物能源消費量高,一次性商品能源消費中原煤消費比重高。原煤消費達到75%,遠高于26.2%的世界平均水平。
學生回答的方法多樣,讓各小組根據(jù)自己討論出來的方法對自己實驗出來的紙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并求出加速度,并且將多條紙帶都進行處理,同時提醒學生對紙帶的選擇。接著,我會用多媒體展示重物下落實驗打出來的紙帶,用表格列出一段紙帶上各點的瞬時速度,準確畫出v-t圖像,求出加速度,將結果給予學生的結果作對比,確定出正確結論。最后讓學生分析總結: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而且,多條紙帶算出來的加速度的數(shù)值都接近相等,即加速度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是相等的。引出重力加速度,介紹概念、方向及大小。(強調(diào)“同一地點”,讓學生閱讀教材中一些地點的重力加速度,可以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與緯度有關,緯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學習了重力加速度后讓學生根據(jù)之前學習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運動規(guī)律。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取長補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又使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zhì)有深刻的印象,從而解決了本節(jié)課第二個難點。
2、教學目標根據(jù)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按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向培養(yǎng)學生,擬定三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動能。(2)正確理解和運用動能公式分析、解答有關問題。(3)掌握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的計算,理解“代數(shù)和”的含義。(4)理解和運用動能定理。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繹推理過程,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興趣,領略物理學中所蘊含的嚴謹?shù)倪壿嬯P系。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理解動能定理、應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難點:應用動能定理解決多個過程的力學問題,以及變力做功或曲線運動中的動能定理運用。
(5)高度不同,對平拋運動距離有何影響,是否因為高度減小后下落時間減小,所以要增大速度才能達到相同的距離?(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想法在學生比較多見。已經(jīng)不自覺的沿用了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又隱隱有運動等時性的痕跡。應引導學生這一結果還需實驗驗證。)教師的引導:其實,我們所提出的看法都跟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有關系。那么平拋運動究竟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以前學過的直線運動知識還能用于今天的內(nèi)容嗎?由此逐步使學生意識到分析平拋運動須采用運動合成與分解這一方法。三、實驗驗證自主探究(15分鐘) 物理是實驗科學,多媒體教學不能代替實驗。本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實驗驗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猜想(實驗目的)設計實驗進行驗證。(1)介紹手持式平拋豎落儀,引導并小結實驗要領:聽兩小球下落聲音判斷其下落時間。體會合運動和分運動是等時的。